我们一生都在命运的安排下向前行走,就连过去的时光我们也只能通过支离破碎的片段去进行可怜的回忆。尽管如此,我们对未来依旧一无所知。从来,我们都是被选择的对象,被选择在走过的路上捡拾残缺的记忆,被选择用笔去回忆过往。
总有人说:“青春是最美的年华,它流露着浓浓的诗情画意,散发出淡淡的清幽”,可不知为何每谈及此,那些“不堪回首”的篇章便清晰再现。每个人都有深刻的过往,我的过去选中了中学时代,那是一段我想忘又忘不了,想谈又谈不下去的日子。
和所有人一样,十五岁走进了高中的校门,一脚踏进了高考的大门,然后用三年时间去准备打开这扇大门。四年前的场景模糊再现,那时的我起初对读高中充满了极大的热情,后来这点热情不久就被现实的残酷消磨殆尽。尤其是在我发现同班同学提前预习了部分知识时,那份惶恐挥之不去。学习的危机感驱使我学着同学买来了五三,后来我发现由于自己底子薄积累少,做起五三来十分的费劲,一个题目可能用去我大半个晚上的时间。接着我在不知不觉中便和其他奋笔疾书的同学一样提前进入了高三刷题模式,过起了挑灯夜战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的进行着,也许是努力有了回报成绩竟在年级名列前茅。但每当我晚上睡觉思考现状时,我总觉得心被重重的压着,有种随时都可能窒息的感觉。每当我一次又一次逼着自己努力时,心上的重量就一次又一次的增加。
当时,在我眼里,所谓的青春所谓的美好不过是生活酿的一杯苦酒,只待你慢慢品尝。那时我时时嘲笑把青春写得如诗如画,绚丽多彩的作家,我批评他们只顾自己尝到生活的甜蜜,却忘记有一批正饱受青春折磨的同胞;我轻视他们对待生活过于肤浅,永远只有白月光看不到痛与苦;我责怪他们过于铁石心肠,居然不给我们写一首同情的赞歌。这样“离经叛道”的想法持续了两年,这两年里我很难去相信文人骚客笔下的青春,而我执拗地用自己的方式体验着那三年的青春时光。两年已过,转眼便是高三。我很想把高三比作是所有人的一场泅渡,高三学子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但我们却仍然要把握住那些岌岌可危的惶恐,忘记苦忘记痛毅然朝梦里花开的暖季前行。尽管我为这份无奈悲哀,但我也对这份难能可贵的勇气充满敬佩。
忘不了的总是藏得最深的,我本以为我可以把这段记忆锁在任谁也撬不开的保险箱里,可没想到最后是自己做了那个“贼”又把这段不愿回忆的记忆偷了出来。我总是对自己言而无信,其实生活也总是变幻莫测。谈起高三,很多中国高三学子的经历是相同的,但又总是有差异的。高三的学生被班主任约到办公室谈话是家常便饭,被各科老师拉到办公室讲题也是习以为常。也许有很多学生对老师的单独约话避之不及,可我却像自虐般以计量不清的次数主动寻找老师聊起了自己艰难的生活和学习,最后带着老师的鼓励迎着学校晚上微弱的路灯光亮走回了寝室。
犹记得高三时伴我一年的绿竹和梨树,喜欢高三窗外的绿竹真的不是因为它“花中四君子”和“岁寒三友”响当当的名号,仅仅是窗外只生长着绿竹和梨树。起初我对他们没有太多的关注,渐渐地,我发现他们总能在我学习的最疲倦的时候给我一抹养眼的绿光。当我厌倦数学求导函数繁琐的步骤,讨厌物理的各种枯躁的粒子运动,嫌弃化学无聊的电解电离,逃避生物翻来覆去的遗传变异,无视语文毫无趣味的文言文,躲藏英语雷打不动的每日听写时。我总会把心送去那一隅竹林,不断的吮吸绿竹的竹气,试图能够逃离这张课桌,这间教室。这时的我极度想飞走,带着我的灵魂,带着我的过去,飞到遥远的一角。飞到仙气环绕的天山,飞到天涯海角的海南,飞到大西洋彼岸的异乡,飞到任何我渴望的圣土。
可是那刻我没有一丁点的挪动。也许是因为舍不得竹林,或许是因为舍不得回忆。毕竟那只是转瞬即逝的荒诞想法。语文老师讲授白居易《长恨歌》那天是个大雨滂沱的上午,老师前半部分讲的比较枯燥乏味,但当他讲道“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时。我下意识的把头望向窗外,惊奇发现外面的梨树正好契合此前此景。我彷佛看到了一位如泣如诉,面容清瘦的梨花仙子正坐在梨枝上经受大雨的打压。听课兴致一来,便觉得老师也讲得绘声绘色,这时开始我怀疑过去我是如何的不识好歹。高三教给我最深刻的道理就是学会苦中作乐,学会找寻宁静的天地。当你觉得学习百无聊赖时,那么你可以学会自己创造学习的乐趣,反正总得使自己快乐点活着。
绿竹和梨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我心中宁静天地的化身,也成为了我快乐的源泉。中学时代男女同学的友谊如白玉般无暇,一起欢呼雀跃的时光也成为了心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前面的一位小男生和其他几个男同学总喜欢把魔掌伸向梨树摘取梨子,然后拿回来给女同学品尝。当然他们会很有分寸掌握摘取的度,绝对没有破坏到梨树的成长。他们总是劝说我们女同学尝一下,有时候他们给我们示范一下边吃边说:“很甜”,我有次经不住诱惑尝了一口,真是差点没把我酸死,顷刻他们便开始哈哈大笑起来。老师后来说:“那棵梨树结的果是又苦又涩的,正寓意你们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心里暗喜自己尝过,不过自己最后也没往人上人的方向发展。
高中三年,时间用耐心洗下了我的不安与浮躁,沉淀了我的心性。我开始学会用全新的眼光对待生活,不再只有抱怨和厌烦;懂得了自己调节节奏,用自己合理的方式去生活去学习;开始明白作家为何只讴歌青春的美好,原来他们是想用美好净化艰辛的人们。拾起往日的回忆,才明白这青春果真是一杯历久弥香的琼浆,越品越香;也总像永远漏着水的盆,就算很多记忆逝去,就算很多回忆开始模糊,但总有最深刻的留在盆底,留在唯有自己才能打开的心房,静待来日我再次成为时光的贼把留在盆底的青春取出与大家共赏。
(一审责任编辑:吴蕙)
(二审责任编辑:杨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