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唐一代文人大概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入仕:隐逸、漫游与科举。漫游作为一种处于隐逸与科举之间的入仕选择,被初盛唐绝大多数文人所接受,大诗人李白是其中的典型范例。漫游在此期间之所以能够形成风气并登峰造极,与唐朝前中期强大的综合实力密切相关。作为一种带有明确目的性的政治文化活动,漫游期间所进行的干谒、题壁等行为,成为了漫游诗的重要来源,形成了三种漫游诗类型,也体现出当时各类文人想要表达的个性情怀。
漫游能够成为唐人必需品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至少有四点值得我们关注。
一、增长学识和阅历
古人常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漫游首先可以提供结交认识更多有识之人的机会,文人们可以吟诗作对、切磋学问等等。其次,古人读书不仅要从书本中汲取养分,更要从名山大川之中汲取养分。王勃《越州秋日宴山亭序》中有言:“是以东山可望,林泉生谢客之文;南国多才,江山助屈平之气。”说的就是来自大自然的熏陶能够使人增长“文气”。
二、出将入相的内在驱动
中国古代几乎所有文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民俗淳。而要实现这一人生理想,几乎只有一条路可走:进入仕途,甚至做位极人臣的宰相。因此,唐时的文人在觉得书本知识已经储备完毕之后,就会选择出门奔波、游走,一方面是通过广泛的游历扩发自身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希望借以结交一些将来对自己仕途有帮助的达官贵人。这样,文人便成为了漫游最重要的主体之一。
三、交通便利、治安环境优良
唐朝前期无论是水路或是陆路交通皆十分发达,中途还有遍及全国各地的驿站设施。驿站可为来往过客提供食宿、驴马等交通工具。其次,初唐和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太平盛世之一,社会秩序相对稳定,《通典》记载:“远行数千里,不持寸刃。”直接反映出当时漫游环境之安全。
四、经济繁荣
社会经济的极大繁荣是漫游形成风气的根本原因,经济的发达为文人的漫游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杜甫的《忆昔》写道:
忆昔开元全盛时,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充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可见,当时至少粮食方面是十分充足的,且各处都是“仓廪充实”,而无需“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了。
综上所述,入仕的驱动使文人愿意漫游,安全的社会环境使文人敢于漫游,富裕的家庭背景使文人能够漫游。也正因为如此,唐代大多数文人都是有过漫游经历的,如杜甫曾作《壮游》一诗详细叙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漫游经历。这里,我们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李白为例,进一步分析唐人的漫游现象。
根据尚永亮先生的研究发现,李白早年在家乡四川的时候就喜欢出游,他作的《感兴八首》中有言:“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吹笙吟松风,泛瑟窥海月。”“仙游”是漫游的一种,具有浓厚的神仙色彩。青年之后,李白“辞亲去国、仗剑远游”,出入中原,游历吴越,直至客死他乡,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是在漫游之中度过的。
李白之所以如此热爱漫游,与其性格中的“好仙尚侠”密切相关。李白对扶危济难、仗义疏财的侠客有着深深的景仰,自己也曾身体力行之。他写诗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早年也确曾“手刃数人”,体现出李白性格中激烈的一面。但李白漫游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李白所追求的,是像管仲、晏婴那样“谋帝王术”,“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并在达成“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之后,退隐而泛舟于江湖之上,十分具有理想色彩。
但就像很多在文坛得意、官场失意的知识分子那样,才气冲天的李白仍然难逃被启用────被放逐的命运。在后来的《上韩荆州书》中李白回顾自己的早年生活时曾道: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这当然是诗人一种美好的幻想,李白晚年作《临路歌》一首: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从仙游到壮游,从得意游到失意游,李白的一生就是对唐代漫游文化最好的诠释。
文人漫游风气一旦形成,自然也就会形成多种多样的漫游方式,漫游的地域也就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而对不同地域之间的漫游也体现出文人种种的不同心态,这里举一例加以证明。
唐代文人或为科举功名、社会理想,寻找入仕机会;或为纯粹增长见识,饱览祖国大好山河,都会选择到全国各地进行漫游活动。北至戈壁大漠,南极潇湘南岭,无不留有他们的足迹。其中两都长安和洛阳、江南地区则是文人们的首选之地。选择两都地区的,多出于政治因素。如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直观地体现出士人们渴望入朝为官的急切心态。而相比之下文人们漫游江南,则多是为了游山玩水、陶冶情操而为,如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或是为沉迷于繁华都市而为,如杜牧的《谴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徐凝的《忆扬州》: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极尽渲染之能事,将繁华的都市生活描述的淋漓尽致。
以上是对唐人漫游活动的简单概论,下面将重点介绍漫游诗的三大类型,以分析唐时文人的独特心理。
一、表达怀才不遇、渴望入仕之情
李白漫游入京,本想辅佐君王,成就大业,却始终不为被玄宗重用,最终被赐金放还,深感无望的他写下了《行路难》三首明志,我们举《行路难·其二》为例: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诗人以韩信、贾谊自比,怀才不遇的感情一览无余。
二、游山玩水、游览名都大邑
唐人漫游也不全是为了谋个一官半职,纯粹欣赏美景、放荡于形骸之外的文人也是存在的。如张祜的《纵游淮南》:
十里长街市连井,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体现出对于都市纸醉金迷生活的深深留恋。
三、表现漫游困境
唐人的漫游并不总是潇洒浪漫的,有相当一部分文人游得非常艰辛、困苦。杜甫在漫游至长安后,后因种种原因困局长安十年之久,他在《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中对他自己的这种“穷游”描述道: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
从出行、居住、衣食等方面写出了杜甫漫游生活的的艰辛。
与文人的漫游相伴随的往往有两种行为,一是题壁,二是干谒。
题壁诗,或称“留壁诗”,是诗歌创作与传播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异于一般书写传播与口头传播。唐代是题壁诗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主要与唐代繁荣的经济与发达的交通、以及完善的驿站制度有关。漫游天下的文人,到了一处风景名胜或者普通驿馆,缘景生事,触景生情,难免想在某处留下自己的情感印记。唐人薛逢有一日在驿馆见到唐初题壁诗盛况时,情不自禁地题写道:“满壁俱是存亡梦,百年荣辱尽堪愁。”
大致来说,题壁诗有一下四类社会传播功能:一是营造强烈的现场感,二是达到最真实可信的传播效果,三是实现穿越时空的通信联络,四是创造扬名显身的进仕机会。在这里我们仅分析题壁诗的第一个社会传播功能。
盛唐时期的诗人崔颢来到武昌,登临黄鹤楼,望见眼前滚滚长江,联想到古人登黄鹤楼时的情景,情不自禁地题诗一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全诗虚实结合,古今交错,时空互换,营造出一个意味无穷的高远境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以至后来李白游览黄鹤楼时,在看到崔颢的题诗之后,不禁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干谒是一种与题壁殊途同归的行径,是“有所求而请见”,即我国古代士子为寻求入仕而向当朝达官显贵呈送书信、进献诗文以求得他们援引、擢引的行为。干谒与题壁类似,在为士人提供入仕途径的终南捷径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些优秀的诗歌佳作。其中 有一篇世人耳熟能详的作品,就是朱庆馀的《进试上张籍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人将自己比作待见公婆的新妇而将张籍比作自己的夫婿,通过询问“画眉深浅”细致入微地表达出诗人想要求官却又不便明说的微妙心理,用词精雕细琢,被千古传唱。
概而言之,漫游作为唐代文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不仅为当时文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也为后人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壮丽的篇章。
(一审责任编辑:邓颖)
(二审责任编辑:杨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