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处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中的我们,仿佛每天生活在两个世界中——现实世界、网络世界。如果简单描述一下大概就是,抬起头来是现实,低下头去是虚拟。而世界的改变必然会带来某些争论,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网络时代?不妨看看这几个有意思的论点。
更深藏的后台,更前置的前台。
前台行为即在大众视野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后台行为即私人化的行为与生活。就明星而言,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几乎都是他们的前台行为。有人会误把明星们在微博、ins上发布的一些日常生活的照片或内容视为上述概念中的“后台行为”,其实不然。在意识到大众(尤其是粉丝)对于网络平台的关注之后,网络就和现实世界一样了,都是明星们特定的表演场所,他们都是在带着面具跳舞,其行为也呈现出前台化的倾向。
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当下所说的明星们的“人设”问题。其实当我们明白了无论是网络世界还是现实世界,我们目光所及之处,明星们所做的一些行为都可以归入“前台行为”,即表演行为中去之后,对于“人设”问题就不会过于纠结或者追究。我们看到的都是舞台上的他们,是按照理想的形象行为的他们,并非其本人。之所以很多人纠结于人设问题,实际上是将明星xx与本人xx混为一谈。如果要将这二者分清,不妨看看曲艺界中的做法。拿相声界来说,每一个正式拜师的相声演员都会被给予一个艺名,今后,这个名字代表的就是在相声表演舞台上的这个演员。这样一来,便有界地将演员的个人生活与舞台上、大众视野中的行为举止分割开来,声明表演是表演,私下是私下,请不要纠缠到一起。不过近年来随着一些饭圈文化对相声界的深入,这种界限也受到冲击,以至于有相声演员感叹:“他们(观众)以为相声是真的。”
网络与现实社会的极端分化
当下的社会,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完全呈现出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景,“前者通常充满了普遍的狂热情绪,后者则意味着一个波澜不惊的平静现实。”两个世界的极端分化影响着这个社会中每一个独立个体的观念与心态的变异。微博上被热烈讨论的一个话题#朋友圈里的我和微博里的我#足以看出在大环境下小个体也深受影响。在朋友圈里“岁月静好”,在微博里“愤世嫉俗”,网络世界似乎成了现实世界的一个垃圾桶,所有负面的情绪都被肆无忌惮地倾泻在这个维度内,而能够这样做则得益于社会角色扮演中的一个重要工具——面具。在上述“微博与朋友圈”的问题中,面具不仅仅是我们肆意发泄、毫无顾忌发表言论的一种保护色,另一方面,他其实也是我们在朋友圈这个“小社会”中的角色扮演的一种自我期许,希望观者能够按照他表现出来的这个形象来认识他、定义他。如此左右都无害的行为方式,当然被众多人所“悦纳”。
网络让我们平等交流?
不要太天真。
网络时代看似是把所有人都放在了一个平等的地位上,每个人似乎都有获得同样中心的地位的机会,但实际上我们仅仅只是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而已,并没有、或者说很少有将这一机会真正实现的资本与能力。由于个人现实身份的悬殊,每个人所携带的情感能量有着很大的差异,在网络世界所吸纳的关注度自然也不同。明星、名人往往由于现实社会中名誉、地位的影响,在网络社会中同样有着强大的号召力与领导力,仍旧会成为网络社会的焦点。而作为普通人,除了少部分因自身的才能或者其他独特之处被发掘成为“网红”(这里不存在讽刺意味,只强调与普通人的不同),更多的人只是一个局外人,一个明星前台行为、后台行为的“窥视者”。
明星崇拜与传统的权威崇拜
“后者强调的是自我与神圣物的区别和距离感,前者着迷于自我与神圣物之间的类同和亲近感。”传统的崇拜例如原始部落的图腾、宗教信仰、神灵崇拜,这些崇拜讲究的是不可亵渎权威、不可亵渎神灵,对所崇拜的事物或者信仰保持敬畏之心,以此不断地鞭策自己。而当下的明星崇拜的重点似乎在与找寻这些“高不可攀”的人身上的平民品质,找寻和自己的相似之处,从而增强对自身的认同感;同时在对明星不断地追逐(包括现实世界的追逐、网络世界的追逐)过程中,通过接近他们企图获得同样的神圣性。
网络世界的不断扩张,实际上不动声色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变,并且不再仅仅局限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的思想、为人处事的方式与观点也慢慢地受到了渗透。信息爆炸固然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与新鲜的空气,但是,就像尼尔在《娱乐至死》中讲到的:“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著名诗句,也许很能代表这个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有用的信息。追根究底,我们要的不是信息,我们需要的是寻找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思考的能力,是不被纷杂的信息推着走的定力。
(一审责任编辑:于一博)
(二审责任编辑:杨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