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曾喆,女,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级学生,现已保研至湖南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当代文学方向)。连续三年获专业奖学金。多次发表文章、新闻,其中院级平台10余篇,校级平台1篇,省级平台1篇,国家级平台3篇。曾获湖南师范大学“洋光杯”第35届“未来教育家”竞赛三等奖、天马团学“我手写我心”书法比赛二等奖、文学院师德创新项目书画作品展第二名、天马团学年度“优秀学生干部”、2023-2024 学年获文学院第八届师范生技能竞赛三等奖、湖南师范大学第 10 届蓝田青年传媒节“青·悦读”书籍推荐大赛一等奖。
(通讯员 闫鲁豫 兰盈 邓宇馨)质傲清霜色,香含秋露华,她探文字深韵,她行大我之为。渊渟岳峙,履践致远,曾喆以怀玉之志,苦心孤诣,淡然处之。
【尝试,前进大门的钥匙】
“在路上,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这一点,在曾喆身上有着生动体现。大学四年的选择各有不同,在提及走上保研之路的机遇时,她分享了大一参与项目制课程的经历。项目开展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前沿知识和专业、系统的研究方法,以及冉毅老师分享的田野调查照片和背后惊心动魄的故事给她了很大的感触。她讲到“这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深深吸引了我。正是这个机遇让我坚定了继续深造的决心,我希望通过保研让我在一个更加稳定和系统的环境中继续探索我热爱的文学领域。”
在谈及多次参与各项活动比赛时,曾喆也给出了她的看法:“要学会自我推荐。”勇于自荐,不断向老师,媒体,平台去“推销自己”来把握渠道。“走出舒适区,提升自己”,尝试参与社会实践,去接触不同领域的人。理解团队合作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尝试一步步加深着曾喆对世界的认识。曾喆的足迹从师大教室,到涟源三一学校,乃至宁夏活动调研现场。步步尝试,步步坚定,从起初堪有值得一试的勇气,到如今回望,遍地生花。
【感知,具有独特态度】
曾喆在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去感知世界。在提及为什么选择当代文学为接下来的学习方向时,曾喆讲到:“当代文学反映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类精神世界的变化,很多当代文学的作品都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当下社会中的各类复杂现象。”曾喆分享到,珍尼特·罗伯薇的《小说写作·叙事技巧指南》第九版,给了她独特的视角去感悟作者所想,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这一方向。聊及《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时,她感受到以诗歌为载体来抒发情思的不可替代性。从文学中她“更加深刻地了解我们现代人类的内心世界、情感困惑以及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的自我定位,更好地认识和应对我们所处的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
她对社会独特的感知力,不仅来源于文字,更体现在行动之中。曾喆将理论付诸实践——“三下乡”。谈到涟源三一学校的那段时间,曾喆说到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我当时上了好几门课,比如诗词赏析,播音主持还有书法,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当时班上大部分小孩都很活跃,但有一位学生,他性格比较内向,听同学说成绩也不太理想。在我的课堂上也很少主动发言。不过在一次书法课上,我下来看他们练字的时候,发现他的字写得还挺不错的,所以我抓住这一点表扬了他,还展示过他的作业。后来在一次赏析两幅书法作品的特点时,他第一次主动举手发言,我当时就觉得鼓励对于一个学生来说真的很重要,在那段时间里我看着他从一个内向、不自信的学生,逐渐成长为一个积极向上、敢于发言的孩子,觉得非常欣慰。”
【成败,评判在心间】
当提及科研探索,这一路并非径情直遂。起步阶段的选题更改与不断构思,写作过程中大量的文献阅读……实践活动的经历,同样一波三折。是参赛教案出现U盘不在,播放出错等接二连三的问题;是远赴宁夏调研,人生地不熟的几番交涉……曾喆分享到,对此她最大的感受是:“请兴致勃勃地去失败,面对压力时或者失败时的心里承受压力最重要,少想多做,失败总比不做要好。”
在繁杂的事务中合理安排时间是学习工作乃至生活都不可或缺的一种智慧,在这一方面曾喆也分享了她的经验——不拖延。作为天马团学成员,学生工作和学业多有冲突。曾喆补充道:“尤其时在活动密集的时间段,比如大型活动筹备阶段和期末考试复习阶段常常会重叠。所以我一般会提前了解团学每个时间节点可能会有什么工作,接下来我会提前完成学业上的一些事情,给自己预留出更多的时间应对团学工作。”
在谈及对新生的寄语时,曾喆说到:“大学生活的自由度非常高,不会说大家每天都只能搞学习、搞成绩,你可以看到每个人都在做不同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性格、特长都是不同的,所以我觉得大学最重要的事情是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然后针对性地做一些事情。在奔赴远方的路上,积极地寻找一些小伙伴一起前进,但也不要过于依赖,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强大是最根本。”
敢于尝试,勇于实践,乐于成败,在奔赴远方的路上,曾喆脚踏实地,一路生花。
编辑:上官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