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和中国古代宗教文学研究。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学评论》、《光明日报》、《人民日报》、香港《道家文化研究》、台湾《文与哲》、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等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6项。其中多篇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等刊物转载摘录;出版有《八仙故事系统考论—内丹道宗教神话的建构及其流变》(中华书局)、《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女性与宗教信仰》(辽宁画报出版社)、《想想象力的世界——二十世纪“道教与古代文学”论丛》(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八仙文化与八仙文学的现代阐释——二十世纪国际八仙论丛》(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多面相的神仙——永乐宫的吕洞宾信仰》(译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等专著7部,主编有大型学术丛书《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论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其中,《八仙故事系统考论》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等分别获得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正在从事《二十世纪“中国宗教与古代文学”研究述评》、《神道设教:明清章回小说叙事的民族传统》、《元明清宗教剧研究》、《死后世界的图像再现与文字表达——以汉唐为考察中心》四书的修改和撰写工作。曾主持或参与完成多项校级和省级课题,正在承担国家重点社科项目《二十世纪古代文学通志》(承担40万字的撰写任务)和国家社科青年项目《神道设教:明清章回小说叙事的民族传统》的撰写和定稿任务
讲座全景
吴光正讲授讲座
(通讯员 冯曦婷 谭涪丹 刘绮菲)感觉各位同学你们在这所大学学习很幸运,不仅是你们现在的老师非常优秀,你们过去的老师也是非常优秀。老先生们留下这么多丰富的资源传给了后代,要知道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有一个期刊库,里面有两个刊物都是很厉害的。所以就是说你们的学术传统非常有渊源。今天我来参加这边的“像与赞”的推进会,感到非常荣幸。因为在宗教文学研究里面,我们都是小众,但是在古代真的不是小众。所以现在这个宗教文学里面,几个重大项目,大概你们学校,看到这个团队基本上训练得不错,将来会有一个非常好的成果。尽管在这个各地疫情限制非常严重,但我还是来了。所以我就在上上个礼拜去四川开会,外地代表除了他们自己的学生,就我一个,我在总结的会议上就是说,我来开这个会是冒着生命危险的,所以说我们大家一起交流呢,我觉得将来应该是一个生死之交,在这种状态之下来参加这个会议,因为这个共同的研究兴趣,会激发共同的友情。我们希望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推动,将来能够让我们真正地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文学、文化和艺术,道教的文学,文化艺术,在中国古代占的地位。就是今天我要讲的这个人,他叫吴全节。这是我重大项目当中的一个副产品,那么我为什么要做宗教文学?我觉得也很邪门,很奇怪,因为我大学毕业之后,没想要到学校里面当老师,研究生毕业之后也没想着去当老师,最后当了海南大学的教师,那个时候就没想到来高校发展,往外发展。但是那时候一位老师让我写本书——《中国古代的小说原型和母题》。那么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发现,宗教的原型和母题最好概括了。母题是叙事文学当中反反复复出现的最小的情节单元,我就发现很好处理,转世、考验、降凡,这些东西很好梳理,所以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研究的。我的本硕士博士,博士后做的是中国古代小说,但是我的关注点是文化。为什么关注文化呢?这跟我大学学习中文系有关系,研究生是读这个明清小说,但是我读了三年的文学,所以我做题目的时候就关注文化,那么先生请我做这本书的时候开始对宗教的文士特别有兴趣,从此关注中国宗教文学研究。那么1999年我从做博士的时候,我就开始对中国古代佛教、道教、文学研究的相关信息做索引,收集文献,这个习惯我一直保持到了前两年。我从国内搜到港台、搜到台湾、再搜到欧美,这个资料一直在输出,一直在复印。当年很兴奋,看到一本复印,看了一本复印,现在头痛没地方放。中国宗教文学研究这个领域里面的书籍,我家应该是全球藏书最多的。如果你们需要什么书可以到我那里复印去,是开放的,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就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做这个综述,回顾不断、提炼理念,我就开始关注到宗教的文学,李白的道家思想,白居易的佛教思想,苏东坡超脱的情怀与道家的关系,苏东坡的语言表达文字阐述和禅宗关系。当时我就想,为什么宗教徒自身写作的作品没人关注?所以我觉得要研究宗教与文学的关系,你必须研究宗教徒自身创作的文学观念的本质特征。所以在这样一个理念之下,我就开始策划设计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零七年我就开始策划。后来,这个队伍就不断扩大,设计不断地扩大,研究面从佛教,道教最后加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加了汉族的、蒙古族的,藏族的、维吾尔族的。维吾尔族的作品,我找到之后,他正在写一本书,但是因为现在这种气候,他退出了,那么就是说,中国宗教文学其实变成一个多教派、多民族、多语种的大中华文学史,这是十几年我读后的感觉。这是我做这样一个题目的第一个缘起。那么我为什么关注图像呢?也是跟我做博士论文有关,我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北京大学浦江清教授有一篇论文《八仙考》。他当年就凭这一篇论文评的教授,那么有两个核心观点,第一个观点就是说八仙的形成跟道教没有关系,是民俗。第二个观点是发现的形成是元代。那么我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就不断地在翻,看八仙图上的吕洞宾还有这八个人,以及他们身上的宝贝。你找的全国各地的八仙都有这个图案,我去收集图案,然后我就发现了,但是以前那个中学历史教育有一个就是八仙里面的图,是个工艺画,应该是南宋的,但是这个里面的这个人物穿的衣服,这个扣法好像不是汉族的扣法。那我就怀疑,这是北方的少数民族,那么跟南宋有关的这个缂丝,工艺画的缂丝。那我就怀疑这是金朝的,因为北方人哪,往南方打的时候。都要向中原王朝进贡工匠,我就怀疑这是南宋工匠到北方给金朝做的这种工艺画,所以他这样扣了。那么我就到坟墓里去找,找到金朝坟墓砖雕里的八仙,那个画里面,八个人在坟墓里出现了,那这就意味着什么?八仙的形成,由元代推到近代,这是一个关键。第二个点八仙的形成跟道教没有关系,但是我搜集的所有文献、早期文献都跟道教有关系。那我也找,就找到了全真教,今天的有入宫全真教的公冠,第一个是群仙拱手,这个什么朝元图,第一个打猎用来做仪式的,第二个是吕洞宾的,壁画,第三个是王重阳法那个人身的壁画,那里面就有狗咬吕洞宾,钟离权度吕洞宾,这样的故事。那么全真教就认为王重阳是认为什么呢?他是得道的异人的指点,这两个人一个就是钟离权,那么后来就发现,全真教改造了黄粱一梦的故事传统,把它复位到全真教身上去了。这个故事就一直传下来,那么这里面就看到八仙的形成跟道家没关系吗?元杂剧里面,神仙道化剧里面,点化芸芸众生的是两个群体,一个是八仙群体,一个是七真群体。到最后,我在明代道教的祖师图里面发现了。所以从此开始我就觉得这个图像它是超越文字的文学载体,超越文化的文学载体,我觉得特别好玩。最后我到汉代去看这个汉代的那个墓葬,汉代人搞墓葬是什么呢?装修比你们这个文学院大楼豪实得多呀,真的是豪华,这么厚的条石从山上弄下来,在坟墓里面组装,然后刻上画,我对那个画特别特别感兴趣,大家还记得《补江总白猿传》吗?主角叫欧阳纥,欧阳询你们知道吧,欧阳询长得就像猴子,这个故事讲一个将军,欧阳纥到西南地区去,结果他老婆被猴子被抓了,那个猴子还刀枪不入,只有这个地方的致命弱点。所以这个将军杀掉猿猴,找到了怀有身孕的老婆。那么这个故事,南京大学的一位先生认为这是在影射政治,攻击欧阳询的父亲欧阳纥,这种高权。另外一个就是说这个是虚构。我们不是说唐传奇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的标志吗?标志就是情节复杂、人物形象的塑造,最重要的是剧情虚构。在汉代西南地区的这个棺材上,就有这样一个图,一个女生被关在洞里边,在往外看,这个中间是一只猴子在逃跑,最右边是一个将军拿着剑在追猴子,还有一个侍卫。那个武士拿着笼子来抓这个猴子,是不是刚才刚刚我讲的那个唐传奇的故事啊。但是这个画刻在哪里?刻在棺材板上,哎,你不是说中国小说成熟应该是在汉代吗?所以这是一个小的观念的问题,很多问题,你要知道西南地区,你再往前追溯,西南地区这个地方住的什么人哪?哪个民族?羌族。今天西南地区羌族还保留这个传统,他们祖先就是一只猴子,和人类临时苟合诞生了羌族。人家一个羌族的始祖崇拜神话,到了你汉文化的演绎当中就变成了这么一个故事,最后还被道家,就是一开始妖魔化、道教化,所以我就觉得图像这玩意儿特别好玩,是超越文字的载体,有超越文字的文化在里头。文学载体,因为文字是一种权利话语的建构,我们的最早的典籍是中原,你去再看一下这环中原地带,红山文化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乐器,标准是什么?猫头鹰。但是猫头鹰在汉代就被妖魔化。今天我们民间猫头鹰在谁家屋里上嗷嗷叫一声,那是一种不祥的征兆,所以那个时候我就开始关注图像,包括今天咱们发现的那个,四川三星堆,那个图片一出来,你把所有人的这些结论推翻了,站在岳麓山上一看,谁在抗战?你看看岳麓山上多少抗战遗迹,那个图像。所以我觉得这个图像可以补充好多东西,那么这两个结合就有了今天的这篇论文。
我零七年到中央委员做博士后,到现在是发表的第一篇,这个已经发了的第一个图像,就是说我为什么来做宗教,做图像,然后做宗教,文学与图像大概是这么一个缘起,这个缘起就是我在读书的过程当中,不断不断地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之后。为什么十年了,十几年了,我才发第一篇论文,要超越跨学科。要跨越文体,跨越载体,这个过程很艰难。我原来做小说的,后来做宗教文学,主要做诗词,做诗文,那是两套体系,两套话语体系,两套知识体系,两套理论体系。这个我跨过去了。它的图像是另外一个体系,所以到今天才发第一篇论文,这个论文改的时间改的很长,就是这么一个缘起。
那么我们今天我们先看一下这幅画。总体结构上看一下的话,大家看一下印象,我再来把这个元代玄教宗师说清楚。玄教是元代南方这个天师道,它延伸出来的一个姿态。你刚才看了刚才那个像,他是这个元朝请张天师进京,张天师带着一个徒弟进京,然后忽必烈任命他为神创教宗师,成为这个元代的道观,成为元代宫廷的副总法师。他们师徒,老师叫张国春,一直跟随元代皇帝,参与元代宫廷记事,然后参与元代所有的代理皇帝进行山川岳渎祭祀,由于这个原因,他进而参与政治。成为元代政坛的不倒翁,那么这是一个特殊的宗教,为什么他能够成为辅元法师,参与这个国家祭祀,进而参与国家政治,这样一种地位,这样一种功劳,是当时所有的南方士大夫无法企及的。所以南方人,甚至南方汉人,甚至北方汉人,都没有能够建立他这样一种功业。这就很奇怪了。这个跟元代的政治制度跟元代的宗教制度有关。蒙古人,1206年开始,向外扩张,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帝国,打仗打了80多年。这背后,应该是一种宗教迷狂在背后起作用,他们信仰萨满教,他们相信长生天。赋予他们一种征服世界的一种能力,所以他不断地向长生天祈祷。当他征服所有其他地区之后,他把其他地区所有宗教都当成萨满教,那么所有宗教教主高档高山。包括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都为他的这个政权服务。所以,这样一批人,你获得了免除赋税、免除劳役的所有特点。就是后来的这个卢氏,给她专门设了一个户口,叫儒户,免除劳役、免除赋税。这都是比照佛教道教的待遇,给儒生的这么一个待遇。你就可以知道这个宗教在元代的宫廷政治里面所扮演的角色,那么,因为他这个文化是从这里来的,蒙古人,征服世界的时候连文字都没有,连制度都没,这个草原上的需要什么制度呀,靠天吃饭吗?他们需要的两样东西,一打猎,第二个就是挤奶。所以他征服汉地的时候,他就要寻找到能够打猎,能够挤奶,能够给他祈祷的那个宗教徒,所以这个元好问,能干啥,咱干不了啥呀,第一挤奶你不会吧,打猎你也不会吧,写诗没有必要。那就有人说元好问是忠臣,那他在金朝这个首都灭亡前夕,写了一封信,你得出来照顾这批人。连皇帝都还没死,你就通敌了,他有很多污点的,从这个所谓君臣大义是有问题的。最后他去见忽必烈,封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啊,那是拍马屁,但是后面没有用,他为什么?他不会挤奶,他也不会打猎。当时像吴全节,这样的一个南方天师道教徒,他就管用,为什么?他能跟他祈祷,有灾啦,有病啊,他能祈祷,他相信这个东西,你不相信,元朝皇帝平均年龄,其他皇帝平均年龄多少呢?我算了一下,平均27岁。所以那些皇帝举行任何事情都要进行祈祷。元成宗死之后没有后代,身为皇后,是要扶着那个安西王,另外一个王,满族皇帝。元仁宗那个时候就要发动政变,但他犹豫不决。所以他要找一个人来算命。从大街上找了一个算命的。但是他这个脑子遗憾的梦,事先告诉上面,你的命必须大吉大利,他决定发动宫廷政变,所以他最后成了皇帝。就是这样,在这样一种语境之下,张留孙吴全节师徒继历代皇帝成为政坛不倒翁,那么像这些人,他本身是儒士,因为他是儒士啊,做了道士,所以他就不断的复制保护男方的汉人儒士,复制北方的汉人儒士。所以他有这样一个地位不变,那么我今天先把这个结论给大家讲一下。
元代玄教宗师吴全节的系列像、赞,是由其本人用30余年时间礼请元代文坛、政坛、学界、书画界精英协同制作的,记录了吴全节组织国家祭祀进而跻身政坛的儒道功业,塑造了吴全节的“儒仙”形象,具有行迹图和祖师图的属性。像、赞的制作揭示了元代文学如下特质。原来我只是对这个图做分析的,我用的是图像学的分析方法。所谓的图像学,我们这个美术史上还有两个核心概念。传统美术史讲究风格,你这幅画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有什么特点,这个线条、色彩、构图有什么特点,这用的是风格,但是西方,这些年来风行的是图像,图像也就说对这幅画做一个文化的解读。他为什么会呈现这个样子,它呈现这个样子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文化特征。我当时是主要是做这个的,但是呢,因为我是文学出身,编辑也是文学,搞文学的还要求就是说,你把这两个东西,你必须落到文学上来,所以我最后就落到这一点上,那么元代文学、绘画、书法三位一体,以艺文为交游手段的创作景观。元代文坛精英在政治境遇的卑微和人生的无奈,元代文坛精英对儒道情怀的体认和推崇,那么这些就是元代文学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和以前我们对元代文学认识是产生了偏差的。那么这个偏差、这个特点的形成,与中国文学、书法、绘画在元代的独特发展密切相关,而且这种独特发展是因为元代的文人辞去了正常的入仕途径,要靠文学、书法甚至绘画进行交游,那是一种游学会话的一种手段。你诗写得好,推荐一下,你书法写得好,也可以推荐你画,画得好,也可以推荐。而且你知道元代画家很多都可以官到一品两品哦,服务人民,看你画画画得非常像,给个官做,这以前在中国就找不到了是吧,但是元代就这么做。跟元代的政治制度有关,世袭制度、族群等级制度、荐举制度等,对国家生存纪律精神记忆的影响有关。我们在宋代是一个什么社会?宋代是一个科举社会,靠你的才能、命运,但元代是世袭的,一开始是世袭,后来改成改军事领域依次世袭,文字领域它是用了留官,但是他这个留官还是不一样的。他可以因袭制度,比如说你一品,你的儿子就可以干到三至五品。五品是什么概念,起码是市长的位置。就像我那个高中同学回到基层去,从政做到现在,最成功的就做一个什么乡长党委书记、局长,我的大学同学90多个。从政的不少,做的最高的一个县级市的市长。要知道他这个怎么做的,蒙古人觉得只要你跟着我打天下,你家世代都享受,世袭然后茵袭。胡锦涛进中央政治局,江泽民书记当时做了报告,今年他们政治局的那个年轻人,我到60岁、59岁还联系他,你去看看元代的中书省首相多大年龄?18岁、26岁。为什么?他的祖上战功赫赫,所以他20多岁就做了我们今天的国务院总理。另外它有族群等级制度,书院,中央军委那是蒙古人干的,中书省就是国务院,还有御史台,御史台是中央纪委,这个是蒙古人可以干的、色目人可以干的,北方汉人也是可以干的。南方汉人靠边站,南方汉人在哪里干事?翰林国史院、集贤院。翰林国史院就是记录皇帝每天的活动吧,然后给皇帝取个报告啊,给皇帝讲个课,翰林国史院干的这个活,还有集贤院,管什么管教育,管宗教,还管荐举人才,那么,这吴全节和张留孙干了啥?他们师徒就做了集贤院的长官,他可以荐举人才。这块儿再强调一下。那个北方汉人和南方汉人还有区别。南方汉人只能到中央去这个地方做官,只能在那个地方。国士翰林院、集贤院,只能在那两个地方,北方汉人还比到御史台去。北方汉人可以进中书省,南方汉人到北方去做地方官的非常非常少。但是你要知道,北方汉人是攻打南宋的主力部队,是一个联合部队,包括虚拟的部队哈,但是主力部队是北方的汉人部队。北方汉人南下,所以,在北方,在南方的各级政权里面,都是北方汉人在作官。那么在各级政府里面,一把手蒙古人,二把手是色目人,三把手是北方汉人,四把手才是南方人。那么在这里面吴全节是南方人。南方人,那么它进入了这个集贤院,他还是有权利荐举人才,而且他长期跟在皇帝屁股后边,负重两肩。他有这样一个特点,那么就由此产生今天这样一种制度文化,这个古代士人的仕径,这样一种宗教文化就产生了,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这幅图,所以接下来我们来读图。你看这个图的制作,我先把故事讲完哈,那么吴全节跟他的老师到了北京,那个时候就是大家这么一个年龄。20多岁,那么到了30岁的第一次,就代表忽必烈,到了南方。哎,你就明白了,祭祀恒山代表着什么。中国古代有一个制度叫山川岳渎祭祀制度。谁有资格继承山川岳渎?皇帝。代表了那么这个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那年大概他30岁,从此之后,他就一直附从着这个皇帝,在尚都和大都之间作为宫廷法师而出现。这是一,第二个,它代表皇帝到各个地区祭祀岳渎山川。那个有五岳四渎,渎是什么?江水河水,淮水。五岳四渎还有镇,北镇南镇,东镇西镇,还有四海。他每年都要去祭祀。祭祀的同时,他还有一个特殊任务,要考察各地的风土人情,要考察各地官吏、各地仕人的状况。他要被顾问的,他向皇帝推荐人才的。吴全节的人生经历大概是这么一个过程,那么这幅画他应该是他40岁开始画的。40岁那一年。他的祖上,因为他那个功劳啊,他好像到了二品,由此他的祖上得到封正,他拿他的字书回到家乡。回到南方,祭祀岳渎山川,祭祀龙虎山,他是江西龙虎山下的一个阉人,所以顺便回家去准备。去,顺便回家去干啥去?应该是返乡。给老父亲、老母亲祝寿他父亲都活到80岁啊,这一个,那从这一年开始,那么他每做一件重大事情,他就画一幅画,每一个重要事件他就画一幅画,到了70岁的时候。皇帝下命令给他祝寿啊,当时所有的中央各部委都来给他祝寿,然后给他画了一幅画,七十像赞,然后让当时最著名的文学家、最著名的书法家、最著名的画家给他画了这幅画。这就有点像,工程项目,叫图画麒麟阁。那么这个时候他准备退休了,所以他又追画了一些画,那么这些画都是单幅的。画完之后。被他的徒弟们带回了各自的庙里面,是供在庙里面的。这是一个祖师图的一个功能,那么当时元代文坛最著名的那个人叫于吉,就建议吴全节把那些单个的挂轴做成手绢,那么在于吉回家之前做了一个。那么回家之后,他画又积累了,又做了一个手绢。那么到他70岁左右的时候,皇帝画了一幅七十像。然后他自己又画了两幅像,所以做了三个手卷。然后把它呈录上去了。那么目前我们见到这个画。那么他总共画了大概19幅图,但是这幅图里有多少个像呢?14副。那么根据这上面的时间,至大四年一三一一年。那么这个至顺2年,元文宗,这是他六十九岁之前的。我猜测这幅画,我认为这幅画是为了吴全节70大寿而制作的一个卷轴画。那么这个卷轴画里面,大家先来看一下这个构图。这个就是单幅的人物肖像,这个是放在什么景观里面的,所以就是说他根据这个景观把这个图隔离开来,达到一种对称的效果,那么大概的时间应该就是1311年一直到这个至顺二年。就是他69岁年这样一个时间段,就是这样一路画过来的,这是一个情况啊,那大概这个制作的情况要清楚,那么这个卷轴画,应该长于十米。你们这个还有没有十米,有没有高,大概是一米。长宽一米,而且是金粉涩涩,里面有金粉。这样一个图,应该是中国古代肖像画史上的鸿篇巨制。没有财力是做不起来的。我们再来看一下。据记载,这些画都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画的,在座各位能做到吗?那么这个最著名的画家有谁啊?这幅肖像画里面的景是谁画的?赵孟頫画的,当前最著名的画家是。什么概念?都是这样,画家是最著名的画家,那么赞是什么?赞是赞辞。那么我跟大家来看一下,看一下这个作者是谁,清河元明善。元明善是北方人,他做过御史台。做过中书省的官员,最少八品。赵孟頫是赵氏王孙啊,被忽必烈招到北京去。在最后成为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官居一品,是南方人做官做得最高的,赵孟頫。大家再来看一下蜀郡于吉,元旦文坛最著名的一个大佬。这个人是伯俊李元道。李元道是北方汉人。他做到云南行省的参知政事。大家再看一下蜀郡这里,这里话很多,因为他两个人关系最为密切的,那这句话呢是元觉,元觉是南方汉人当中最早进入北方做官的一个人,一直在国史翰林院集贤院任职。这个还是赵孟頫、张起岩。张起岩,北方汉人,元代恢复科学考试的第一次考试的状元。再看,赵世延是色目人。这也是色目人的状元。赵世延是色目人。在这些人里面,只有赵世延敢于弹劾,最受那个元仁宗母亲崇拜、宠幸的当时的一个色目权臣,这个色目权臣身兼中央军委主席,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还有党的书记。只有赵世延敢弹劾他。大家知道这幅画的背景吗?他集纳了元代政坛最著名的一批官员。还有吴澄,吴澄是元代最著名的一个大儒。还有李梦,李梦是元仁宗的老师,是让元仁宗发动政变夺取皇位的军师。原来的科技考试,就是李梦推动元仁宗进行科举的,阻力非常大,是他独断举行的。我不知道没有说清楚这些人的背景,那么这些人是元代儒士的中坚力量。这里面涉及到原来的政治。元代北方汉人,培养忽必烈的儿子真金,把他培养成一个符合中原王朝儒家理想的君主。真金,忽必烈年纪很大了,一个南方人莽莽撞撞的觐见,让忽必烈让位,蒙古人没有这个传统,忽必烈非常生气,结果真金给吓死了,没了,好不容易培养这么一个真金来对抗蒙古贵族,对抗色目贵族,没了。所以他用的是蒙古法,用的是色目法,他没有用汉法,今天终于推出个仁宗。那么仁宗要推行汉法,用的是就是这个画里面这些人。以及推举科举考试被录取的那些人,那么这些人有共同的政治理念。依靠师生、同僚、同事、朋友、姻亲的关系形成一个元代中期的儒制集团,而且,这里的道士居然把这些所有人全部弄在一张画里面。这是政治上。是元代儒制的一个像。我读出来了吧。我为什么能读出来,我做道教文学史,实际上金元到这儿是我写的。但是我家里面买的书都是金元历史文化金元文学的书,我读的书太多了,一看就这么回事。这些人不仅是一个政治的象征,而且是一个文化的象征,这些人里面不是有我们,元代原来不是有很多称号嘛,元曲四大家对不对?元曲四大家除了范鹏之外,还有元代散文四大家有两家,在这里面。还有所谓的元代大儒,最著名的儒士都在这里面。元代的四先生也都在里面,元代最著名的书法家都在这里面。这画是最著名的画家画的,对不对?这个赞是元代最著名的书法家写的,我告诉大家,你看看,这个赞写得非常典雅。第二,这些赞,写完之后还要专门请书法家,今天这个说法是过路的,这个说法我认为是不怎么样的。这些是最著名的书法家写下来的。你想想,元代最著名的政治中坚力量,最著名的画家,最著名的文学家,最著名的书法家都在这里面。一幅画,一个卷轴。
这个书法我认为是不怎么样的,但是这个书法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写下来的。你想一想,元代最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政治的中坚力量,都在这里面。一幅画,一幅卷轴。也就是说,这幅画背后的东西就在这儿。好了,这是所谓的画家,我要给大家讲作家和像族的这种关系。那么,为什么这些人要给他画,为他服务啊?这些人体现了当时的所有的意识人物之景观,而且强调了这些人吴全节关系,感情特别深,并不是再拍马屁,而是真心实意地写,写的时候还有自卑:怎么他就有这个功业,我就没有,羡慕。当时我把稿子投出去之后,有些人就讲,哎呦这些道士有什么写的呢?这是学术的成见,所以要打破它,要改变它,我今年终于改变了,我的论文终于就发了,改变了。所以做道教文学,要不断地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上发。道教文学研究要有气象,你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要做你发现的东西,做到一定程度之后,你在一个刊物上发出来之后,你所研究的学科就会因此有了改变。这样的东西才有创造性。好,就是这样,我把作者说清楚了,OK?作者所带来的一种气象,元代气象,那么这个气象,这作者,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吴全节为什么会让这些人来画,对不对?好,我们再来看画,大家还记得这是一个什么啊?人物肖像画。画中的穿着都是道装。一种是便装,一种是法服。法服是在做仪式时要穿的。那么像这样一些作品,比如这个,这是道士在做法事时要朝拜三清,手上的这些衣服都是特制的,是皇上赐给他的;《泥丸象》,这也是行法的一个特征;《朝元象》也是做法事的时候要朝拜三清。这些都是做法事,朝元象,这是在斋蘸仪式中必须要做的。那么接下来是《衡岳象》和《青城象》,是吴代替皇帝去祭祀江水、衡山的场面;那么《上清象》,也是朝拜,就是行法,说法。所以这幅画像的逻辑是什么呢?学法做法弘法,这也是符合道家斋蘸轨迹的。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图里面还有《燕坐象》,在这个象里面,它有一个序,也就是顺序,“延祐间,公日侍禁廷,进则论道,退而燕居。”这个就是说他正值功业,是皇帝的顾问。好,这是他晚年补做的一幅画,这幅画画的是他年轻的时候,他代表忽必烈来南方访贤。还有好多幅没有留下来,总之是在讲吴学法作法弘法的业绩。由于附从皇帝进行斋蘸,在宫廷里进行斋蘸祭祀的活动,在外面进行待侍阅读山川的活动。因为这个原因,他参与了元代的政治功业,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举荐人才。他可以向中书省、御史台的人举荐保护南方的儒士甚至是北方的汉人。这个画里面,也就是说这是属于他的行迹图、一生功业的记录。这个图的构图大家看一下,这个是肖像画,这是观全画,这个画上,吴在俯视,他是在看泉吗?不是,他是在看信徒。着幅图叫什么呢?大家把这个序看一下,云在他身后,这是祖师图,是偶像画。他不关注人物的浮动关系,因为他要和信徒沟通。这是宗教画,刚才讲的是行迹图。那些画是一幅幅的挂轴,画完之后大概是高一米。要挂在墙上的,信徒是要膜拜的。大家去过敦煌吗?敦煌现在在前面盖了一栋很高很高的楼,楼里面是像,是几十米高的释迦牟尼像,你站在下面还是可以看到释迦牟尼在慈祥地看你。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人的头部和胸部的高度比是一比三,所以你可以想象敦煌像的头胸比,因为他是要和画外的信徒交流的。再去看敦煌的壁画,主尊无比高大,旁边像蚂蚁,宗教画就是这样和信徒交流的。我们再来看一下他为什么要看云呢?这个地方他再看云,在《松下象》里他听松风响。第一,为什么是松树,第二,为什么是云呢?他的集子叫《看云集》,晚年所修建的道院叫“看云道院”。我想问一个问题,元代的政治制度主要学习哪个朝代?哎,对了,是六朝。大家说元代文学是各种压迫的产物,所以要反抗。其实不是这样的。我认为元代的文学创作主体主要有两个,第一是贵族世家,第二是科举世家。吴全节崇拜六朝的陶弘景,他有官做,四十多岁没有做到封疆大吏,个人觉得没有什么前途,所以出家不干了,人称“山中宰相”。一般人没有这个气魄。因此吴看云,听松风都与陶有关。云在这里象征自由和超越,陶出家后喜欢炼丹和游山玩水,一到洞天福地他就坐下听松风,好不快活。元代有很多的松风阁,也是这么来的。没有一定境界是听不了松风的。所以其背后的意味是作为道官要建功立业同时听松风看云。其中传达的是儒道的情怀,而且将其结合到一种极致。这是法服,那么这个也是法服,这是在做法的时候,祈雨的时候,围绕这个法坛,旋转着,意味着要上天,这个衣服,这是一个。这些都是便服,这是法服。两种服装你要弄清楚。那么,着装里他强调了什么东西?额,我认为,大家读中国古代绘画时要知道,他不一定把人画得像,因此,这个画里有一定的象征意味。它的内观,内观时道教修行法术时必须要做到的一种状态,大家练过气功没有?气功是要静下心来,排除一切干扰,往内在深处内观。内观的同时要做到另一个状态,沉思。因为道教认为,人的身体每一个部位都有一个神,要沉思想象,长时间的这样观照,你的思维你的精神状态就会进入一个特殊的状态,最终达到一个身中之神和宇宙之神产生互动的状态,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驱使神明、作法了。所以你可以看到,我们都在谈宗教、学法、行法,对不对,那么再往下看,这个是什么呢?这个就意味着故事和味道就在里面。最后我们要看写了啥?元代著名的文学家给他写赞,赞者,诵也。是对吴一生的功业做判断。回到本质上来,这个像赞,是肖像画里的鸿篇巨制。它体现了元代诗书画一体的发展状态。这些作赞的人往往地位很高,这些人甘心为他作赞,元代宫廷斗争频繁,但是吴屹立不倒,成为几朝元老,因此将其推崇为不争无争之人,做到超越现实功利,所以这些人对吴的品德具有强烈的共鸣。同时也有特殊的政治现状原因,虽居高位但权力的缺失,因此实际上是对吴所有的权力的崇拜。因此,特殊的政治机遇使其对儒道情怀以这种方式宣泄。
最后总结一下,吴全节的系列像、赞是其用三十余年时间礼请元代文坛、政坛、学界、书画界精英协同制作的,记录了他二十一至七十一岁的重要事迹,具有行迹图和祖师图的属性,是中国肖像画史上的鸿篇巨制。这些像、赞既记录、评价了吴全节以道官身份参与元廷政治的儒道功业,也体现了吴全节对自我形象的形塑以及元代文人对其 “儒仙”形象的认定。像、赞制作揭示了元代文坛文学、绘画、书法“三位一体”,以艺文为交游手段的独特创作景观。这一景观由于与元代政治制度尤其是荐举制度、与元代文人的生存境遇和处世方式密切相关,因而产生了数量颇为可观的作品,值得深入探究。像、赞不仅揭示了元代文人对吴全节儒道功业的艳羡、对其护持儒士行为的感激及对儒道关系的体认,而且揭示了元代文人对其儒道情怀的推崇。前者实际上反衬出元代文坛精英政治境遇的卑微和人生的无奈,后者本质上是元代文坛精英借助 “儒仙”宣泄自我心绪。这提醒我们,要准确把握元代文学风貌,必须深刻认识元代特殊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度、族群等级制度、荐举制度等,对作家生存境遇、精神世界的影响。
编辑:冯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