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已然成为作品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女性形象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呈现出不断演变的趋势,这种变化的总特征是女性“现代性”的逐渐显现,这是在相应的历史、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形成的,反之又作用于当世以及后世的文学发展。
一、明清小说女性形象演变的情况概述
明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可以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女性精神的独立,即女性自我意识、女性自我尊严的觉醒和发展;第二是女性社会地位的逐渐凸显,即女性在家庭以外的社会场所中所发挥的作用;第三是女性对于封建正统思想的蔑视,即女性自身的思想解放;第四是女性对于爱情和封建家长的态度,即女性对于封建社会制度的反抗。下面将以《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好逑传》、《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为例分析明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演变概况,并进一步深入探究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以及意义影响。
从唐传奇到宋元话本,多是描写女性的情感需求,其中的女性多是为追求个人爱情和婚姻幸福而大胆抗争的形象,到明代小说作者为了小说主题需要则开始突出或者夸大贬低女性的某一方面,女性形象被简单的道德化、类型化,典型代表作品就是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符号性的突出女性的德和智,塑造了不同类型的一大批类型化符号化的女性形象;《水浒传》则粗暴的片面突出女性的恶德,夸大性歧视性的塑造了一批毒妇淫妇凶妇的坏女人形象。到《金瓶梅》更是大胆暴露的突出女性的情欲,《好逑传》则写出了女性的侠客身份,亦即女性的社会功能,直到清代《红楼梦》才塑造出才貌情德兼备的一大批个性鲜明真实立体的女性形象。到明清通俗小说则更加关注女子的才华,到后来的才子佳人小说塑造出一大批有情有才的佳人。
(一)《三国演义》的符号化女性
从以上发展脉络我们可见,当我们把《三国演义》女性形象放在中国古代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的纵向发展长河中,可以更清楚的看到《三国演义》对女性形象的塑造简单化符号化,过于符号化的突出德而把女性简单化为服从政治斗争需要的工具和符号的写作观念和复杂的女性观。
三国女性众多,形象涵盖了美女、女奇女子等多种类型,总体表现出美丽、智谋、道德化的形象特征。作者的女性观则表现出正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各类女性形象都渗透了传统的男主女从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男主女从观、女人工具观、红颜祸水观,总之表现为男权主导下的女性观。《三国演义》中出现的女性形象,数量非常多,类型也众多。《三国演义》的女性形象主要从才、貌、智、德等方面加以表现,而作为女性的个体情感欲求则基本没有表现。三国女性的形象可以说各具特色,或者以容貌出众,国色天香,沉鱼落雁,如貂蝉、甄氏、二乔;或者以才闻名,智谋过人,如诸葛亮之妻黄氏、魏国辛宪英;有的性格刚烈惊人,如魏国夏侯女,蜀国刘谌之妻;有的是道德楷模,如以徐庶之母为代表的烈母形象;还有一些富 有传奇色彩的奇女子,如命运坎坷的一代才女蔡文姬,为夫报仇的复仇女神江东吴氏等等。三国中的女性形象,身份范围涵盖了从宫廷女性到诸侯贵妇再到普通民妇,形象特征涵盖了美女、才女、奇女子等多种类型。总体看来,三国女性形象的特征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美丽、智谋、符号化
(二)《水浒传》的道德化女性
《水浒传》中女性形象具有特殊性。当读者将目光聚焦在这些配角时,发现似乎书中的女性是年轻的美者差不多必不贤,贤者差不多必不美。书中的“好汉”们为保持英雄品格,也自觉远离美色,奉行终日熬打身体,对女色不可上心的规则,但凡有人违规,免不了要被揶揄讽刺。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相比,尽管所占篇幅较小,作者着墨不多,但也涉及到了多种类别的女性,可以概括为三类典型:贤妻良母、败德淫妇、女性英雄。但后世封建文人的评点却专注于书中“四大淫妇”,其原因就在于要为书中的淫妇形象进行符合伦理观的说明。评点者对男性背德者采用的是辩护的态度,对女性的不端行径则却严厉的批评。《水浒传》 以男性英雄为主角,主要人物如鲁智深、武松、林冲等人获得了较多的刻画,书中的女性形象则是为了塑造男性人物的配角,她们最大的作用是为了突出梁山英雄不好女色,洁身自好。如果书中的男性还具有争议性(李贽和金圣叹就对宋江有两极评价),那么“四大淫妇”通奸行为、导致严重后果和对男性人物造成伤害却是读者最先也是最容易提取到的表层故事。如果《水浒传》中的男性形象是“瑕不掩瑜”,那么试图肯定女性形象的做法则是在“瑕”中寻“瑜”了。为了防止对风化的不良影响,避免读者沉溺于感官刺激和模仿,评点者将不符合伦理道德的女性形象作为反面典型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乃至苛责,目的是增加小说的教育意义,对女性起到震慑作用。凡是行为如潘金莲者,将永世承担骂名。例如在四十四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中,金圣叹将原文中“那妇人”、“和尚”改成了“淫妇”、“贼秃”。书中对潘巧云中性的称呼,被金圣叹用带有强烈道德意味的词语替代。这种“贴标签”的做法,将复杂的人物评判直接归于浓缩的并具有强烈批判意味的词语,使读者有了强烈的印象,潘金莲、潘巧云等人作为一个标签被记忆,同样被记忆的还有世人对她们的评价。
(三)《金瓶梅》的情欲化女性
《金瓶梅》在文学史上是一部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作品,里面除了描写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外,还充斥着大量露骨的性描写,这些性描写足以让人把这部作品列于艳情小说之列,尽管这些对性的极度刻画不是小说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金瓶梅》中的女性尤其多,且很具有代表性。例如心狠毒辣的潘金莲、至情至性的李瓶儿、温柔善良的吴月娘,还有一类既不善良,也不狠毒,因为她们的生存法则不是情,而是利。她们巴结、勾引西门庆,留在西门庆的身边,并不是因为西门庆风流俊俏,而是为了能有人庇护,因为西门庆有权有势。她们以自己的美貌极力讨好西门庆,在性欲.上使其得到满足,这样就能获得钱财,获得生存。而西门庆的荣辱兴衰与她们毫无干系,所以当西门庆死后,她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如何卷逃钱财,另谋出路。这类金钱催生的市井少妇女性形象的出现实际上是对于传统封建正统思想的突破,女性不再是男性的工具而是相反,表现了当时女性对“性解放”的需求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体现出时代的进步。
(四)《好逑传》中的侠义化女性
如果要问十九世纪对欧洲文学影响最大的中国小说是哪一部,那么大部分学者都会推出《好逑传》作为典范。歌德也曾高度评价《好逑传》,称其颂译者是“人民的先知”。《好逑传》之所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与其大胆地对唐宋元明以来的以“才子佳人”为主题的小说的批判是密不可分的,而这种批判又主要是通过小说主人公水冰心完成,突出地表现为男女关系中女性的独立与自强。然而这种批判或者反抗又是有限的,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激烈的反抗之中只能无可奈何地裹挟了半分妥协色彩。
《好逑传》又名《侠义风月传》,此书男女主角都是行侠仗义、豪爽清俊的高直之士。全书以拒婚-假婚-赐婚为主线,描写了水冰心与铁中玉曲折生动而又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其中,作者通过主要篇幅,构造了“三戏过其祖”的戏剧性情节,塑造了德才貌义兼备的水冰心女性形象。为抗拒贵公子哥过其祖的强娶行径,水冰心先使“移花接木”之计,在庚帖上写上叔父之女的生辰八字,致使过公子以误受贴不能有言,此一戏也;过公子不甘,硬邀水冰心赴宴结亲,在筵席上却被其借鼓声而发其奸状,此二戏也;最后过公子竟然指使人去强掠弱女子水冰心,待其抢劫而归,众人启车发现其内空无一人,惟大小石块而已,此三戏也。过其祖愈加怨恨,竟敢伪造圣旨骗取水冰心小姐走出家门,正准备将人遣回过宅之时,却又被游学至山东的铁中玉横空救出,终得无恙。这一段高潮戏份集中体现出水冰心身为女儿身的机智沉稳,体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侠客本色。更为难得可贵的是,面对自己的救命恩人铁中玉,水冰心并未以身相许而落入俗套,反而清楚地区分了恩情和爱情,将铁中玉视若知己朋友,相处中始终不逾礼法,并在铁中玉之后的人生发展中不断给予帮助。在铁中玉为奸人所害,不得已借住在水府养病之时,两人始终“隔帘以窥,不以恩爱废义;异席盼甘,又不以矫洁废情”。又其后铁中玉在京中忽闻水小姐有难,特地赶回山东,又发现问题早已解决,竟过水府之门而不入,水冰心知之,却也并未强留,赠其盘缠而让其离去,二人的纯情可谓天地昭昭。铁中玉在上奏给皇帝的道疏中写道:“水冰心冒嫌疑而不讳,为义女子也;出奇计而不测,为智女子也;任医药而不辞,为仁女子也;分内外而不苛,为礼女子也;言始终而不负,为信女子也。”可以说是对水冰心最恰如其分的评价。但是,水冰心对“佳人”形象的反抗是不彻底的,夹杂着强烈的道德说教成分,正如《好逑传》的作者一般,均为“名教中人”。水冰心在小说中一直都是智慧高洁的冷美人形象,在与铁公子的日久生情的交往过程中,她压抑内心情感,首先抬出“媒的通言,父母定命,而后男女相接,婚姻之礼也”的说法婉拒铁中玉。在双方父母点头同意的情况下,竟又以“养病之嫌”为托辞,“以为名教光”,遂不应承,最后直至圣旨下来才奉命完婚。但这无疑大大削弱了水冰心追求自由独立的主旨要义,亦与前文男女主角所言所行相违背,降低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出现上述矛盾是作者欲规劝明末清初思想解放运动而矫枉过正的必然结果,水冰心无可奈何花落去地成为了“名教中人”的说教传声筒,并最终沦为了古代男子的审美玩具。
(五)《红楼梦》中的崇高化女性形象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这种评价不仅是艺术手法意义上的,更是文学思想意义上的。《红楼梦》这部为“闺阁昭传”,以女性为主男性为辅,女性为美男性为丑的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性别模式和男权主导价值判断的里程碑式的全新小说。
《红楼梦》塑造出才貌情德兼备的一大批个性鲜明真实立体的女性形象。搏斗战场中归来的男人,而不是亲自加入到这一斗争中去。《红楼梦》的著名论断“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其实是告诉我们男女本性的差别,女人比男人更接近自然,更贴近本性,更少人为的修饰和后天的污染。林黛玉虽然身娇体弱,却拥有敏锐的文心和孤高的灵魂,不屑与封建权贵同流合污;王熙凤的八面玲珑、薛宝钗的精明干练、以及贾府的至高权威贾母都表现出女性丝毫不差于男性甚至犹有过之的特点,可谓是中国古代小说中高扬女性的传记。
(二)明清小说女性形象演变的主导因素
导致明清小说中女性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有五条重要原因最应该值得我们注意,分别是江河日下的封建制度、曲折发展的封建经济、专制独裁的文化政策、文学观念的发展演进、社会教育的不断发展。
(一)江河日下封建制度
明清两朝,是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时代,也是封建制度不断走向衰亡的时代。明朝废丞相、废三省,设置东厂、西厂、锦衣卫,清朝设置军机处,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导致统治集团腐化堕落,激化社会矛盾,引起了人们的反抗,体现在文学中就是对传统封建制度所倡导的伦理制度、生活方式背道而驰,就是对男权社会的深刻反思和颠覆,即对女性的思考和重视。
(二)曲折发展的封建经济
近二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在明中叶前后开始产生了新的因素,即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清王朝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以恢复生产,并缓慢地发展成所谓的“乾嘉盛世”。随眷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城市工商业又开始活跃起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根本上导致了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三)专制独裁的文化政策
明王朝一开始就大力提倡程朱理学,规定各级学校要“以孔子所定经书诲诸生,毋以仪秦纵横坏其心术”(《明书·学校志》),把四书五经指定为“国子监、天下府州县学生员”的必修课本。还制订了以经义,即稍后的八股文为主要科目的科举制度,用以笼络和钳制知识分子,驯化人民的意识。清朝为了维护满汉大地主对各族人民的统治,采取了至为严酷的政策。他们继承了明代的中央集权制和特务制,制订了尊满抑汉的“大清律",颁布“雉发令”,推行汉人满化政策;还采用各种办法压抑汉人的民族意识,特别是屡兴文字狱,以镇压、杀戮并非心怀不满的广大知识分子。这类文化高压政策客观上促进了当时的进步文人和思想家对于封建思想的反思和对于个性解放、自由爱情的追求。
(四)文学观念的发展演进
从文学观念的变化上,也可看出明清不同于以往各朝的特色。在明清文学,特别是叙事性文学中,写实的文学观念大为加强。严格地说,也只有清代,我国才有属于近代意义的真正的写实的文学作品,例如《红楼梦》之类。清代的一些优秀作家,开始明确地意识到需要强调“实录其事”的作法,反对对现实生活作任何粉饰和美化,而要求从日常生活事件中发掘出不平常的生活意义和时代主题。例如曹雪芹就提出:“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耳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这种文学观的产生发展,也进一步引发了文人学者对于社会现实和国计民生的思考、反思,促进了文学创作观念的革新。
(五)社会教育的不断发展
传统女教对女性的长期压制和奴役必然引起女性群体的反叛与挑战。一方面是因为明清时期得天独厚的社会、文化环境,商品经济发展、“心学”“童心说”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理学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人们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绝对信服。再加上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的日益壮大、才女文化的出现发展、出版印刷行业的发展、进步人士的提倡等都冲击着传统女教的地位。另一方面,明清女性的文化水平明显比先前有所提高,女性自我意识苏醒,女性被压抑许久的内心欲求伺机爆发。因而,明清时期有诸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淑女典范的女性出现,明清小说中违背传统女教规则的教育案例和女性形象时有出现。
三、明清小说女性形象演变的意义影响
明清小说中出现的上述演变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透视这种变化的影响。
(一)促进女性解放
从《三国演义》的符号化女性、《水浒传》的道德化女性、《金瓶梅》的情欲化女性、《好逑传》的侠义化女性到《红楼梦》的崇高化女性,在这个过程中女性形象的独立性、地位不断提高,自我意识不断觉醒,自我价值和意义也不断凸显,体现出女性自强、自尊、自立的时代主题,为后世女性解放思想的兴起提供文化土壤。
(二)促进个性解放
明清时期这类小说中有大量对于爱情和性的描写,突破了以往小说主题的限制,体现了人们对于个性解放的追求、对于性自由的追求,也体现出了人性在时代进程中的变化。例如《金瓶梅》对于性的描写实际上突出了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时期人性在金钱诱惑下所发生的变化,以及体现人对物质生活的本能需要,这是难得可贵的。
(三)促进思想解放
女性解放、个性解放最终都会促成整个社会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明末清初、清末民初一大批思想家纷纷现世,例如李贽、黄宗羲、顾炎武、梁启超等等,高举个性解放,自由爱情、反对僵化封建正统思想的大旗,有力促进了后世的思想解放运动。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多重复杂影响下出现了与历史上各朝都截然不同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价值的凸显以及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实际上体现出了整个时代进程的发展变化,对后世文学以及社会思潮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审编辑:姚俊颖)
(二审编辑:周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