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文学 >> 散文 >> 正文

浅析新时代语境下主旋律电影模式创新的突破与探索

来源:作者:21级 黄维
时间:2023-12-07 10:44:08点击:

摘要:伴随着《红海行动》《战狼》等现象级影片的出现,传统意义上饱受诟病的“主旋律电影”开始向“主流电影”靠拢,其意识形态属性逐渐向文化产业属性靠拢,在艺术表达和价值体系上也有着新的突破,开始呈现主流电影类型化的自觉。《红海行动》是主旋律电影类型化建构的成功案例,在主流电影类型化的形态下,中国军人形象、英雄形象不再一味追求“高大全”的设定,其背后的家国情怀、民族文化精神自然流露。对国家意识的宣扬,对主流文化的传播与电影产业商业化并不矛盾,与类型化的艺术表达更是相得益彰。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红海行动;新突破

一、脸谱化人物塑造程式的突破

在近年院线上映的国产主旋律影片中,诞生了许多中国化的电影“IP”。每一个人物形象,他们的名字,性格都深深地烙印在观众心中。提起冷锋,观众就能想到《战狼》,提起顾顺,夏楠,观众就能想到《红海行动》。究其原因,正是因为这些影片在人物塑造上面突破创新,才让每个电影人物有了自己的特点,能够鲜活的树立在作品当中。

1.个性化人物塑造的典型呈现

如果说《战狼》是对个人英雄主义的书写,那么《红海行动》则与之相反,它向观众呈现的是中国军人的英雄群像。片中由以杨锐为首的蛟龙特种兵部队构成的英雄群体,通过协作配合,勇救人质,充分体现了中国军人特有的精神面貌,他们忠于信仰、意志坚定、英勇无畏、讲究奉献、勇于牺牲的典型品质,既具有新时代年轻战士爱国爱家、有情有义的军人风范,也有着各自个性化的风骨和气质。影片以群像英雄代替了以往战争电影中常见的个体英雄呈现,给观众焕然一新之感[1]

战争的本质其实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没有人会因为某种原因被特殊化,在电影中也是一样。中国军人战斗的决心毋庸置疑,但是他们也会害怕,会恐惧。就比如通讯兵庄羽,他在人质营找信号的时候被敌人围困,庄羽在捡起敌人的手雷准备扔出去的时候被流弹打中,少了2个指头,镜头此时对他神情进行特写并展现手指断裂的画面,可是他并没有退缩,忍着剧痛拿着仅剩的左臂继续战斗。以至于仅剩最后一口气也帮助队员恢复通讯。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军人的精神,更是电影导演在这部影片中对于对于战争书写的一种独特表达。

在影片中偷偷吃糖的庄羽、枪响时下意识挡住李懂的罗星、石头和佟莉的合影等,导演对于这些情节的特意安排,正是为了给我们塑造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影片《红海行动》一改以往传统主旋律电影的固有套路,在影片中,军人也是像我们一样的血肉之躯,而并非拥有“不死之身”的钢铁战士,在影片开始罗星中弹就能看出来,在与敌人的较量当中,军人也随时可能中弹甚至牺牲。在剧情刚开始就铺设了惨烈的情感基调,而这样的安排,也正是让电影后期的剧情开展更为合理。在营救行动中,整个蛟龙突击队两人壮烈牺牲,全队身负重伤。战士在炮火中变得血肉模糊,可是尽管这样,他们依旧拼死战斗,宁愿流尽最后一滴血也依旧守护着被救出的人质。电影站在“人本”的角度,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中国军人的形象。这种真实性的刻画与表达,打破了传统主旋律电影对于英雄人物的程式化塑造,淡化了对于英雄人物的过度“神化”。这种真实感,在刻画人物的同时也更近一步的拉近了观众与影片角色的距离,从而使得观众和影片角色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效果同时也更加凸显出了主旋律电影的现实意义。

在最后的撤离中,机枪手石头的脸部被手榴弹碎片穿透时、在撕心裂肺的剧痛面前依旧坚持,而战友陆琛在看到他之后,依然继续着手头的任务。陆琛把手里的止疼药打给了被流弹击中的平民小女孩,而石头尽管受伤,可是看到敌人如此丧心病狂的情境之下他继续加入战斗。看着石头半个脸接近血肉模糊还在忍痛继续战斗,虽然脸部的刺痛让他痛不欲生,但是他作为一个战士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在最后被子弹穿喉的时候,镜头呈现的是一个及其血腥的场面,近乎马上就要掉落的肉皮,被炸碎的血肉和穿喉之后无法说话的情形。

机枪手佟莉抱着奄奄一息的战友石头, 往他嘴里喂糖, 口中不停念叨“石头, 吃糖, 吃糖, 吃糖就不觉得疼了”。在这一刻,佟莉对于石头的情感好像不仅仅停留在了超越生死的战友关系上,更多的是一种“特殊”的爱。关于他们两懵懂羞涩的感情,电影在前期其实也暗示了很多,在出发之前石头在舰里碰到佟莉的表情特写、邓梅丢给佟莉战术背心上粘贴的他们两人的合照、一系列的线索都在暗中向观众诉说着他们这一段不善于言表但又刻在心底的“爱”。

2.女性角色在电影中的脸谱化突破

在整部影片当中,电影也不同于以往主旋律电影一昧的注重男性角色的刻画,在《红海行动》中,像佟莉,夏楠,邓梅这样的女性角色也占了较大篇幅,佟莉作为蛟龙突击队唯一一名女队员,她无论是在训练或是战斗中都与男性有着一样的标准和要求,干练的短发,古铜的皮肤,她突破了以往观念中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当她在战场上与敌人厮杀,扛起防空导弹的那一刻,对于观众更多是一种视觉和心理冲击。夏楠作为一名海外记者,因为丈夫与儿子死于恐怖袭击,她便立志要与恐怖分子斗争到底。面对死亡威胁她丝毫不会畏惧,在整个行动过程中机智果敢而又充满狠劲。女性角色不再是以往男性主导战争片里的拖油瓶,而是成为行动成功的关键人物,甚至推动剧情的发展。在《红海行动》当中,女性以一种新的面庞出现在电影荧幕,他们大胆摆脱了人们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这也是影片对于脸谱化造型程式的一种突破创新。

二、战争书写及其表达方式的新尝试

电影是一种“世界观”。战争电影往往是以国家为背景进行的军事行动的阐释,因而,在战争的奇观、战争的动作和战争的暴力等美学的价值判断之上,作为最具“上镜头性”的类型电影之一的战争片所具有的道德价值判断往往是有关国家形象、主流意识的。在总体上,以英雄主义为主导的战争电影的主流是弘扬爱国主义的,是通过本国军人的英雄行为和敌国的罪恶来激发观众的爱国情绪的[2]。《红海行动》便属于这一类别。

在过去众多主旋律电影中,关于人物形象、英雄情感、场景内容、叙事方式的表达都是相对单一且含蓄委婉的,这样的表达方式或许契合在宏大背景下叙事、塑造人物、表达主题,但对于主流电影类型化发展的表达力有不逮,略显局限。

1.影像的艺术处理

《红海行动》中战争场面的呈现是突破以往尺度的,以商业电影的奇观影像来增加其艺术表现力,令观众不断产生紧张、担忧或悲痛的心理体验。如丧心病狂的敌人用平民做人肉炸弹,令其驾车爆炸以此来阻碍解放军前进,场面血肉横飞,街道上遍布断臂残肢;英勇无畏的蛟龙队员们捡起手榴弹扔出去时或被炸断手臂,或是脸部中弹而面目全非,这些生猛画面都在挑战着观众的观看心理和接受程度,主旋律电影真实刻画的战争场面一方面挑战着观众的心理期待,另一方面为观众营造着不同以往的观看体验。佟莉在没有武器的情况下要与比自己高大的敌人近身肉搏,夏楠的车翻滚掉落等,都是观众在现实中难以接触的,能充分调动观众情绪的奇观影像以至于让不少观众难以接受。可是我们可否知道真正的战争比电影呈现出来的画面要更加残忍与血腥。

2.战争奇观化呈现

为达成战争电影奇观化的美学范式,《红海行动》综合了多种作战模式,让观众在一部电影中得以欣赏密集、血腥、暴烈的多重战斗场面[3]。比如电影中既有狭窄的街道、又有复杂的地形环境、枪火无形的城市巷战;还有地域广阔、无处隐蔽、不可预知的沙漠作战。衔接如此紧密的战斗镜头,使观众获得了一种沉浸式体验,就是在这样的战斗体验中,跟随着电影人物的主观视角,我们看到了被炸断双腿的平民,近乎与肉沫相粘的半个身体,看到被炸出的脑花与内脏……这些在之前的中国电影中很难看到。极大化的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

3.现代化战争书写

《红海行动》中现代化战争场面令人叹为观止,电影工业质感跃然银幕。片中无人机与坦克大战,直升机海面反恐、战防炮拦截来袭火箭等,被包括外国观众在内的观众群体一致评价为可媲美好莱坞军事大片的经典画面。在带给观众视听震撼的同时,也是我国正在成为现代化军事强国的艺术影像表达,让观众通过电影这个载体,真切感受到祖国军事实力与综合国力的强大。[4]

电影《红海行动》对于战争的书写方式,不仅让我们在看清战争残酷本质的同时,也让我们清楚战争与和平对于我们的意义,这样的一部主旋律战争片对于战争的书写与表达方式的大胆突破让主旋律电影又多了一层新的现实性意义。面对国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世界多样化的变局,这样的影片也带给我们一个崭新的思考空间:让我们珍爱和平,反思战争。

三、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结构创新和价值输出的创新突破

《红海行动》电影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还在于叙事方式的创新,好莱坞电影中成熟的类型化叙述策略被成功借鉴。“美国文化价值观之所以能无孔不入,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就在于其通过好莱坞类型电影找到了一条与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相融合的意识形态输出路径。”反观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在国际上时常“反响平平”甚至“无人问津”,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说是叙事策略的“先天不足”[5]

1.叙事策略的新型构建

在电影《红海行动》中采用了多线索叙事,分别为索马里海域解救被海盗劫持的人质,赴伊维亚撤侨,黄饼危机三件事。他在影片中将多条线索交叉叙事,让故事显得衔接流畅而又紧密自然。这三条线索循序渐进,最终汇聚起来,完成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叙事表达。在他们的救援当中,从营救中国能源公司的女员工到面对战斗减员,他们依旧选择去解决黄饼危机,足以见得这样的叙事方式非常形象的将中国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坚定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多线索这样的叙事模式使原本宏大的意识形态主题暗藏在了情节的推进过程当中,这样的新型叙事方式对于主旋律电影来说无疑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一种叙事策略。

2.叙事结构创新的意义

《红海行动》中三个主要事件是段落式递进叙事,这种形式在影片的情节推进中,从刚开始宏大场面的解救人质到前往伊维亚共和国撤离侨民,在接着到后面营救夏楠,黄饼危机。在这样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但是在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队员的人生信条里只有四个字——勇者无畏。这也像是电影想为我们想传达出来的一个观念,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在磨难中将电影受众的情感逐渐堆砌起来,再到影片最后纪念牺牲战士的画面,让观众的情感思绪得以释放。这样“递进式”叙事方式的安排,对于之后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情感表达与故事讲述方式具有借鉴意义。当然,这样的策略使得《红海行动》所传达出来的价值观念得以被观众接受,并提升了整部影片的思想审美内核。

3.价值输出范式的有效创新

《红海行动》价值观的输出,摆脱了以往主旋律电影高大全,说教式、口号式的方法,而是采用了细节刻画和叙事符号来更加自然的表达电影想要传达的主流价值和意识形态。影片中杨锐不知道如何与队员开口讲述罗星脊柱击穿的事实,舰长引用了一句“只解为国沙场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来安慰杨锐。当祖国的军舰来到异国他乡接同胞回家的时候,每一位中国人高喊着:“回家了”。此时军舰就是他们的“家”。当队员们深入敌穴解救同胞的时候,一句“中国海军,我们接你们回家”。就是这样简易的台词安排和一些特定的叙事符号,让家国观念淡入进了电影叙事当中。这样的做法也非常巧妙的处理了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之间的某种关系。

“家国观念”等主流的价值观念,在影片巧妙的叙事结构之下,开辟了一种新型的价值输出范式,影片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兼顾到了中国声音的传播。“《红海行动》中所聚焦的群像集体价值与将彰显国家形象的传统主题,渗透于整部影片叙事逻辑的突破与创新更加值得国内其他影片和创作者们借鉴[6]。”

结语

《红海行动》作为主旋律电影中中国第一部现代战争片,他无论是在电影手法或是创作思路都极具特色与创新,他以一己之力对传统主旋律电影进行了大胆突破,在保留中国传统本土元素和国内观众观影需求的同时,将制作手法投向全球,也正因为如此,《红海行动》以独特的国际视野展现了新时代当今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让中国的国家形象以崭新的面庞出现在了世界面前。

无论从该片的叙事结构,程式突破或国际视野来分析,这都无异是中国主旋律战争电影向前迈出的一大步,中国电影在向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中学习借鉴的同时也在努力探索着属于我们自己的电影模式。当然,近年来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不断进步,也为创作更高质量,高水平的电影提供了丰沃土壤。

在当前新时代新语境下,我们迫切需要更多像《红海行动》一样优秀的主旋律电影走向市场,面对逐渐复苏的中国电影,只有通过大胆创新与探索,我们才能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电影发展新路径,只有这样,中国主旋律电影才能逐步从自我突破走向全面变革。在变革过程中,就更需要我们立足实际,不断探索旋律电影在当下时代语境中的新突破与新探索。


参考文献:

[1]张霆.论现实题材主旋律电影的范式创新——以电影《湄公河行动》《战狼Ⅱ》《红海行动》为例[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02):58-65.

[2]左亚男,曹双.和与不同:中美现代战争片比较研究——以《红海行动》与《勇者行动》为例[J].

[3]左亚男,曹双.和与不同:中美现代战争片比较研究——以《红海行动》与《勇者行动》为例[J].

[4]白行朗,《战狼2》《红海行动》对于我国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启示[J]电影批评2019(12)

[5]曾礼庚. (2019).从《红海行动》看国产影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创新.东南传播(12), 3.

[6]曾礼庚. (2019).从《红海行动》看国产影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创新.东南传播(12), 3.

(一审编辑:邓智玲)

(二审编辑:唐湘茹)

上一条:赤子之心,纯情可慰

下一条:秦腔的年轻化发展路径与民族性呈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