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文学 >> 散文 >> 正文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

来源:作者:21级 温倩
时间:2023-11-26 17:06:24点击:

以女性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重要范畴之一。女性形象在众多的绘画作品中的出现,蕴含着深刻的女性文化,是不同时期女性身份地位和社会生活的重要体现。

魏晋时期,女性地位低下,深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礼法观念的束缚。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妇女形象,充分反映了所处时代的女性地位及生活的真实情景。同时,它也是当时束缚女性手脚的镣铐、精神的枷锁。《女史箴图》通过连环画式的构图及叙事性的方式传达女德、女贞等主题,其中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这个篇章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化作用。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汉元帝在观兽搏斗时,嫔妃们都在坐奉陪。突然一只熊跑出圈外,冯媛以身就驾,汉元帝感激惊叹,对冯媛倍加敬重。篇章将女性的品德品质提升到新的高度,但其深层的含义却在于训诫宫闱中的女性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在对待君王也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此外,在冯媛当熊、班姬辞辇的片段中,女性的形象固然清晰可见,但相较于皇帝的男性形象,在比例上明显偏小,人物关系由此拉开,主从关系突出,落脚点还是以男性作为中心的王权社会。由此可知此时绘画作品具有强烈的道德教化、训诫的社会作用。它们将女性符号化,使女性接受绘画作品为她们设立的社会角色,接受那些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的观念,进而完成对现有男女不平等的父权制社会权力结构的复制乃至生产。顾恺之的另一幅作品《洛神赋图》,将文学作品中的神女形象以图画的方式呈现:端庄典雅的面容,轻盈的姿态,飘舞的衣裙,尤其是那飞舞的飘带,呈现出当时男性理想的美人形象。她所外化的是男性对一个高度理想化的女性的渴望与追求,其形象也是根据男性的审美标准而定。“女性作为文化符号,只能由男性经验去规范,且既能满足男性欲望,又有消其恐惧的空洞能指”。

到了唐代,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密切往来的邦交文化,为整个国家的注入了无限活力,而女性也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身心的自由和解放。唐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一改过往的娇柔弱小,以丰肥体作为审美的理想。女性所在的空间不再拘泥于宫闱庭园之中,形象的描绘也不再是为了满足训诫的功能,而是转化为不依附男性的独立的表现对象。以张萱和周昉为代表的仕女画家,其笔下的女性不在被拘束于冷冰冰的墙院之内,形象或温柔娴静,或富贵端庄,一个个仪态万方,尽显女性之美。如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杨玉环的三姐虢国夫人带着家人侍从出游踏春,一派奢华的场面正是贵族生活的真实写照。画面中的女性雍容富贵,体态丰肥,衣着艳丽;构图上疏密有致,主从关系一目了然;线条工细严谨,圆润秀劲,设色典雅,艳而不媚。主题虽为春,却不画春。但那轻薄鲜艳的春衫、轻快的扬蹄漫步、轻松愉悦的神态,无一不透露着春天浓郁的气息。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描绘的是几位衣着艳丽的贵妇在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场景。画面中五位姿态优雅的女性和一名侍者,她们高髻簪花、晕淡眉目、露胸披纱,雍容华贵,反映了唐代典型的仕女形象。几位仕女乍看相似,实则不同,各有一番韵味。她们或逗狗,或赏花,或弄蝶,柔美娇嫩,安详恬静。唐代绘画作品中女性“曲眉丰颊”、“丰厚为体”的样貌、袒胸式的着装,展现了女性坦然面对自己的身体,大胆追求美的意识解放。此时女性的的社会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仕女画成为热潮,由女性人物和附属形象构成的图像大量存在,女性拥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展示。

经过宋明理学桎梏的钳制和束缚,明清时期女性的地位急剧下降。她们被长期囿于闺阁或是家庭生活之中,此时的绘画作品多描绘女性炊爨琐细、耕织辛劳、家事繁冗等场景。《诗经》有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虽然爱子之心父母相同,但生育、抚养、启蒙教化,女性要承担得更多。传统的主流社会表彰的多是孝女、贤妻与良母,女性只能把自我价值依附于家中男性,尤其是丈夫与儿子身上,祈望妻以夫荣或母以子贵,这严重禁锢了女性的自我意识。明朝的《庭院嬉戏图》描绘了一幅极富生活趣味的闺阁育儿场景:母亲左手提袖,右手持葡萄掷向石榴枝上的小鸟。其周围三孩童神态、动作各异,充满稚趣。清朝王起凤的《五福三多图》亦是描绘女性教子的场景。清朝喻唐的《红袖添香图》描绘了女子为其夫添香的场景。“红袖添香夜读书”是传统读书人的向往,也体现了女性相夫的社会功能。此外,由于当时的女性被锁在深闺大院中,只能以夫为天,整日顾影自怜、郁郁寡欢。而文人常常“以女自况”,所以病态审美观使得女性形象越来越羸弱,最终形成了情境上“悲戚闲愁”,形象上“弱不禁风”的绘画形象。如《元机诗意图》、《纨扇倚秋图》、《十二金钗图》,无不是在追求一种“弱柳扶风”之感和“风露清愁”之态。同时,这些画中女性身体被包裹得密不透风,优美的曲线身姿完全被掩盖在宽大的服装之中,给人一种削肩、平胸、宽大、直筒般的外部观感。女性的身体本身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几乎沦落为衣服架子。这却充分表达了明清时期女性服饰设计要将符合礼制与礼教的教条置于首位的文化心理,“端庄、凝重、四平八稳是此种服饰的基本格调”。

不同时期的绘画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有所不同,其中可以反映出女性的身份地位及社会生活的变化。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女性形象不仅是男权社会对女性规训后的艺术表现,也成为“男女授受不亲”的中国古代礼俗中男性观看女性的一种重要方式,成为男性视觉欲望消费的对象。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应该超越“男尊女卑”、“第一性”或“第二性”的狭隘观念,努力创建一个真正平等的社会。

(一审过稿 田佳珺)

(二审过稿 何佳旋)

上一条:人生大道多岐路,岂能平步上青云?

下一条:"斯人”与“是人”之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