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文学 >> 散文 >> 正文

从《印记·楚风湘韵》谈非遗纪录片视听表达

来源:作者:21级 吴越若华
时间:2023-05-14 12:33:57点击:

“纪录片是承载文化记忆的关键文本。正如德国学者阿莱达·阿斯曼所指言,媒介作为物质的支撑对文化记忆起到基本的扶持作用,并与人的记忆互动。”非遗纪录片作为记载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文化,体现了我国的文化自信与民族智慧。其中,由BTV纪实拍摄的纪录片《印记·楚风湘韵系列》讲述了湖南的非遗文化。在我国的非遗纪录片中,基本上难以看到关于湖湘非遗文化的记录,而这部纪录片中,制作团队将湖南非遗的有关资料进行梳理整合,向世人展现了湖南特有的文化瑰宝。而如何运用视听艺术讲述好湘土故事,怎样的叙事方式才能够更好地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观众为此惊叹?

《印记·楚风湘韵系列》给我们细细展开了目前湖南非遗文化的生存现状,从湘水流至沅水,从丘陵到山脉,从长沙铜官窑古镇的陶艺人到湘西土家族的织锦技艺,体现了湖南广阔的地域风貌与社会风情。影片包含了九个非遗文化项目:陶瓷烧制技艺,釉下五彩瓷工艺、皮影戏制作与表演、客家山歌、鬼谷神功、土家织锦、土家歌舞、苗族银饰、酉水船工号子。

         视觉之真——特写镜头的巧妙运用

“纪录片不能没有细节,纪录片的细节往往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作品内涵,细节叙事更能流露创作者的细腻情感,呈现更加生活化、日常化的内容,也能在这些细小的事物中,充分展现创作者的用心,且更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也是影片的闪光点。”在景别中,往往特写镜头最能够展现细节之美。摄影机充当着人体眼睛的角色,纪录片应该追求真实性,给予观众最原始的非遗文化目前留存状况的影像呈现。特写镜头基于真实细节通过光影的变化和镜头的切换营造出影像特有的造型感,能够展现出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在《千年窑火》中,通过对胡武强做出来的陶瓷“鸡血红”的特写,并且通过移动镜头展示“鸡血红”,在光影的变化下,那一抹红色仿佛鲜红的血液在流动,陶瓷也如同被赋予了生命,将窑变之美展示得淋漓尽致。在《边城秘笈》中苗家姑娘头上随行摇摆的银饰,精美的银戒指、银手镯以及银器,无不展现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与风俗习惯。《灿烂之花》中土家族织锦西兰普卡在特制的织布机上的彩线交错,线条仿佛就像流动的音符一般呈现出了动人的旋律。

影片还给观众展示许多湖南非遗传承的制作工艺,例如《千年窑火》中揉泥、捏胚、纱布打磨、修正胚体的塑造陶瓷的工艺。《釉下舞彩》中勾勒彩陶的工笔以及着色的不易。《灿烂之花》中女手艺人们要将彩线按照经纬交错的方式一根一根编织,最后成图。《边城秘笈》中溶解银块,锻打,雕刻。将银条锤炼成丝、拉丝、填丝、裱花,一系列行云流水的动作都让人叹为观止。在这些细节中,观众不仅可以学到湖南非遗文化的知识,更能体会到这些匠人制作手艺之不易。这些大国工匠严谨细心的精神以及不顾金钱名利只为守护那最后文化脉搏的跳动的奉献都值得现代人去铭记。

从特写镜头的巧妙使用中,在视觉上体现出影片的真实感。以以小见大的形式,传递给观众非遗文化在漫长岁月中依然散发着属于他们的光芒,展现非遗文化传承人给观众带来的感动,使观众能够对这些文化产生强烈的共鸣。

         听觉之趣——方言特色与文化传承

影片展示出湖南丰富的地方方言,例如《千年窑火》中,胡武强所在的铜官窑古镇在长沙,即湘东地区。他们把“的”的读音发为“dī”,“什么”说成“mǒ zī”。而在《歌舞升平》中,土家族老人会教授孩子们说土语,老人们交流也时常会用到土语,富有土家族的民族风韵。《灿烂之花》中的人们更多地运用到的是地方性的湘西方言,例如,他们把“纯”读成“shun”(第二声),许多字词的音调都与湘东方言形成鲜明的对比。

方言在《客家记忆》中尤为重要,客家山歌便是一种非遗文化,是客家人口口相传的精髓瑰宝。他们保留着客家语言,却没有文字流传,他们的歌声也只能用客家话来演唱。这悠扬的歌声以及独具特色的音韵之美将富有生命力的客家人特色之美细细勾勒,歌词中也饱含了客家人千百年来的劳动智慧,让世人为此惊叹。《客家记忆》为我们展示了几种不同类别的山歌。

放牛歌:“讲起那个守牛呀乐悠悠,一片那个青山呀绿油油。手拿竹棒呀哆哆响,衣衫那个一山那个牛,溜溜溜那个休休休。”

劳动歌:“四月里来莳田忙,莳到横行对直行。莳到月光对星子,莳到老妹对情郎。阿哥莳田就莳田。又怕谷种堵到手,还怕莳坏东道田……”

情歌:“送郎送到大门边,打开大门望望天啊。保佑青天落大水,好留捱哥留两天。哥啊,妹啊,好留捱哥留两天。”

客家山歌多为即兴演唱,其中,劳动歌是客家山歌中最重要的类别之一。它记录了客家人从古至今如何认识天地万物,如何理解日月星辰的变化,如何判断农作物收成。虽然只是一首山歌,但是饱含湖南的季节变化、景物特色。客家山歌娓娓道来湖南几百年来的变化,湖南客家人如何深沉地依赖这片沃土,热爱着这片大地上的万物生灵,于特有的方言歌声中读到只属于他们的文化韵涵。

         日常之乐——艺术化的个人生活

《印记·楚风湘韵系列》以微观的个人视角为主体,通过对主体对象个人生活的描述表达人们需要尊重、传承非遗文化的主旨,所以这些非遗文化传承人的生活便成为了影片的主体内容。本片在真实记录非遗文化的同时,努力追求镜头艺术化,将艺术美感与真实生活相结合,使观众能够更加接近艺术作品,实现人文精神和审美获得的双重体验。

虽然纪录片的确存在纪实与虚构的问题争议,但是就本片而言,适当进行艺术化加工是完全合理的。一些学者认为纪录片应该将一个地区的文化与生活在镜头中原原本本呈现出来。“纪录片一直被称作高品位的影视艺术形态,但‘曲高’常常会‘和寡’。在消费主义文化环境中,当下纪录片量的生产发展很快,但是其生存空间还没有得到相应的拓展。”就本片而言,非遗纪录片比起传记纪录片或者时事纪录片对受众的要求可能要更加严苛,相对来说观众会更加狭窄。所以,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普通百姓观看,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非遗纪录片借助艺术化的形式、虚构策略与现实再现相结合不应该遭到过多的批判与否定,观者应该要保持鼓励的态度支持影片创作者的热情。

例如在《客家记忆》中有一段放牛娃们在山上欢歌跳舞的场景,这些小放牛娃的动作有明显的舞蹈编排的痕迹,他们穿的服装崭新富有地方特色但不具真实生活色彩。但看到这个场景时,放牛娃们没有失去他们的自在与童真,更重要的是客家山歌真实性的保留与儿童们唱山歌时的感染力。以及在这一集短片讲述了一对夫妻每到结婚纪念日都会来《鬼谷神功》中,所有的武术传承者们都穿着特定的武术服装,表演意味浓烈,在日常训练中,练武如此打扮的确显得略有做作之感。但是,作为纪录片而言,如果穿着普通服饰表演武术,可能导致镜头表现力不足。其次,人物的身份特征也无法刻画细致。

所以将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项有必要的改动,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走进角色、代入角色,建立角色与观众之间的联结。其次,更精致的画面保留了艺术性,也能够持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只有帮助观众理解透彻影片想要传达的精神,才能够真正实现一部影片从“编码”-“解码”的意义。

         美中不足——湖南特点及吸引力的缺失

在非遗纪录片中,重要的不仅仅是向观众传达非遗传承人手艺之精妙、文化之深远,还有展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精神风韵。《舌尖上的美食》中,一系列花开花落、草木枯荣,食材的生长中可以体味中国人对黄土地的深深眷恋,人与地、人与人之间最原始、深沉的情感联结。“这种诞生于土地与农事生产的时间法又逐渐超越了农事本身,内化为一种具有民族性的内在哲学逻辑与时间美学规范。”这种古老的依靠土地的情结,便是深植在中国人心中的东方哲学,即与万物共生,物与我相唯一。而反观《印记·楚风湘韵系列》,只是单纯讲述了湖南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并没有表现出湖南非遗中特有的湖南风貌。它并没有给观众细细道来为什么湖南会有这些令人着迷的非遗文化,湖南人又是如何看待这些文化并与之相融……

这部纪录片鲜为人知,观众可能并不太乐意接受这部纪录片。同为非遗纪录片,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都被大众所津津乐道,可能《印记·楚风湘韵系列》无法脱颖而出与影片逻辑、镜头美感以及增强故事性这三个方面有关。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茶为脉,向各个地区依次展开关于茶的故事。昆仑雪菊与为救妻子的丈夫,日本合欢树与收养残障儿童的母亲,玉露茶与聋哑人茶师……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的故事都基于茶来展开,更显示出了茶是如何来彰显人类之间共同的情感与人文关怀。《印记·楚风湘韵系列》中,片段与片段之间没有串联,缺少逻辑性。在九个故事中,观众只能够知道这些故事是从湖南东部到西部展开,只拥有地理上的顺序。这些故事没有一个共同的脉络将九个非遗贯通,没有形成主逻辑链。

并且,《印记·楚风湘韵系列》还存在镜头美感不足的缺点,也可以像其他非遗纪录片进行借鉴学习。在《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第一集的开头,它借助升格镜头与降格镜头的配合,将茶园采摘,揉茶,茶道表演刻画得极为精致,动作放慢下的茶道仿佛不是单纯的茶道,而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通过微距摄影放大茶叶之美,放大水叶交融,在水柔美地洗浸下,叶与水都仿佛具备了一种禅性,水具有“上善若水”的韵味,而叶仿佛具有了生命一般在水中恣意遨游。

《印记·楚风湘韵系列》还存在缺少故事性的缺陷,整部纪录片只有《千年窑火》和《鬼谷神功》这两个故事体现矛盾冲突。《千年窑火》中,胡武强和儿子想要开出鸡血红,于是在最可能产鸡血红的那一两天中制作一批陶瓷。这个过程中,观众会产生胡武强能不能开出精美的鸡血红瓷器的期待感,并且衍生紧张感,于是冲突也被顺利地成功制造。《鬼谷神功》中的李军为能练成鬼谷神功的腹卧钢叉不断练习,加之他希望能够在天门山把这一绝技展现给世人。于是这一集故事的矛盾所在就是他能不能在天门山毫发无损成功表演腹卧钢叉。但是在《印记·楚韵湘风系列》的其他故事中,没有制造矛盾冲突和故事性,只是单纯讲述一种非遗文化的起因与现存情况。例如《河上记忆》描述了船夫的回忆,以及展示了一些酉水船工号子便结束了。所以看这些故事时,可能会让观众觉得味同嚼蜡。于普通观众而言,如果能够把非遗知识与讲故事的方式相结合,可能会更加具有吸引性。

                      结语

尽管《印记·楚风湘韵系列》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总体而言,它展现了许多湖南的文化瑰宝,并且用艺术化的手法将其呈现在银幕上。作为为数不多的湖南非遗纪录片,应该对其保持鼓励与宽容的态度。特别是作为湖南的影视行业制作者更应该注重从家乡挖掘素材,从身边的文化着手,以小见大,制作出一部湖南纪录片的精品。

                                             (一审编辑:吴仪)

                                           (二审编辑:何佳旋)

上一条:从子君形象析鲁迅五四女性解放思想

下一条:梦骑白马,寻她笑靥如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