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文学 >> 散文 >> 正文

浅析“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来源:作者:21 喻瑾
时间:2022-11-29 20:44:27点击: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代表作,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在当时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书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

要理解“境界”说,必须要知道“境界”一词是何意思。“境界”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解释如下:【境界】①土地的界限。②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可见“境界”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更突出“界限”、“程度”的意思。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则并未使用“意境”这个更倾向于文学评论的专有词汇,而是使用了“境界”一词,因此,文中的“境界”则可以作“意境”来解。[1]

王国维“境界”说的核心则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在《人间词话》第三则与第四则中,王国维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第三则)[2]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第四则)[2]

王国维在这里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个重要的概念。历来对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分与辨析众说纷纭:朱光潜认为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无我”之说不成立3。黄海章认为“有我之境”感情表现直接所写之物“鲜明地人情化”“无我之境”是“我和自然融合为一”‚作者感情不直接表现,但“无我之境”其实还是“有我之境”“强分为二,是矛盾自陷的”4。敏泽把“无我之境”当作唯心论的文艺观点而予以排斥“一切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一般都是不可能不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操的根本不存在什么‘无我之境’”,王国维这种见解“是他主观唯心主义艺术观的一种表现”5

诚然如此,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作为“境界”说的核心所在,具有其无可比拟的科学性。依照前人的观点,在这里作个人浅薄的见解:

所谓“有我”之境,即物更多地不是单纯的表现物之存在,而是用来传达人的情感、感受,是人的内在主观情感的客观表现。例如作品所举的两例中,可明显看出“物皆著我之色彩”,即带着浓厚的主观情感色彩。首先是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作者将花生命化,“问花”却“不语”——反映了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飞过”等词的运用描写了乱红飞过秋千,烘托了女子怅然若失的神态,作者用落花飘零等“外物”来表现主人公内在心理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而秦观的《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将诗句的情景拉入到了悲凉之谷底,可堪孤馆和一个寒字,写尽了词人心中的孤苦凄凉。杜鹃啼血,本就凄凉又怎堪残阳日暮,独在异乡,而又听到了子规啼鸣,我们可以猜测到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无比惆怅的。作者用一系列“外物”,从触觉、听觉、视觉几方面给漂泊的“我”以刺激,创造出一种孤独、寂寞、无限凄婉之境。[6]叶嘉莹认为:“朱光潜先生对‘有我之境’的区分可以用立普斯的‘移情’来解释,他将这种‘移情’解释成‘死物的生命化’或是‘无情事物的有情化’”。[7][8]个人认为,“有我之境”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以情感景”。

其次是“无我之境”,在“无我之境”中,物即以物之存在性存在,“我”与“外物”各得其所,互不干扰。“我”所看到的物即是物之本来形式。陶渊明《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乍一看没有诗人本身的存在,诗人看到的只是“菊花”与“南山”而已,他们并未被诗人赋予内心的主观情感;再看元好问的《颍亭留别》:“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寒波”与“白鸟”也是如此。所举的两个例子中,诗人并未赋予“外在”物体自己的主观情感,保持了“外物”本来的客观性。

在例子之后,王国维用“以物观物”与“以我观物”来解释“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区别。

所谓的“以物观物”,是北宋邵雍的美学观。与“以我观物”相对。《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伊川击壤集·自序》又云。“诚为能以物观物而两不相伤者焉,盖其问情累都忘去尔。”[9]所以“以物观物”并不是否定观者的存在,以个人拙见,其可以理解为按物之存在来认识物,即尝试恢复客体存在的真实性,而在客体存在中淡化主体情感的作用。[8]用四个字来概括,即“物本是物”。在读者看来,“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觉知这对象的人了,所以人们不能再把直观者(其人)和直观(本身)分开来了,而是两者已经合一了,这同时即是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觉景象所充满、所占据”[10]

王国维所说之“无我之境”是具有永恒性的,它超越了个体的有限情感,指向人生的整体价值和意义,从有限的情感走向了无限的生命,这一境界不溺于情、不累于物、物我两忘,蕴含着丰富的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以此,我们便可以用下图来表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

①有我之境——“以我观物”——客观外物蕴含主题情感

②无我之境——“以物观物”——客观外物仍是其本身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以一种哲学智慧实现了对传统诗学中“物我关系”以及“情景关系”的超越。王国维曾言:“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为何古人写词多“有我之境”呢?首先词本身就是抒情的文体,文人们借诗、词抒发各自的情怀,或愤于怀才不遇,或感于世态炎凉,或伤于离愁别绪,无不充满了自己的性情与内在情感。其次,无论是在诗、词还是曲中,“无我之境”要达到“以物观物”的境界,需要人生的豁达与释然,才能物我两忘,自然比“有我之境”更难达到。

联系《人间词话》诞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知道,此时的王国维深受叔本华思想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利用了西方的理论精神,对中国传统的物我关系、情景关系进行了重新思考和价值定位。“有我之境”之于“宏壮”更多指向的是情真意深的情感提现,外物被赋予真实的情感,也正因为此,人的“真情感”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而“无我之境”之于“优美”更多的指向的是物我关系的超越。诗人摆脱客观外物的束缚,展现出超脱与豁达,这同样也是一种“真情感”的体现。

因此,“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没有优劣高低之分,它们最终都归向于人之“真情感”,世间之“真景物”。“境界”说的人本主义的审美价值基准和理想在“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不同的构成境界中得到了彰显[12]

参考文献

[1]王东方.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探讨[J].神州,2013(14):3-4.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59.

[4]黄海章.中国文学批评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62:240.

[5]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1466-1467.

[6]王国维著,刘锋杰,章池解读.《人间词话解读》[M].合肥:黄山书社,2007

[7]叶嘉莹.《迦陵文集•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

[8]崔玉炜.浅议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别[J].大众文艺,2010(08):163-164.

[9]朱立元.美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10](德)叔本华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2009.07.

[11]姜春.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哲学智慧[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05):664-668+700.

[12]凌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辨[J].文艺理论研究,2009(04):97-102.

(一审编辑:郭瑶)

(二审编辑:谭薇薇)

上一条:明己而清事,策划而有致

下一条:漫长的正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