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文学 >> 散文 >> 正文

鲁氏幽默下的深刻审视

来源:作者:20 刘书婷
时间:2022-10-25 19:25:22点击:

一本散文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作者精神言说的世界。我们读《朝花夕拾》时,若将鲁迅的写作语调赋加在自身上,就会发现鲁迅在回忆儿时经历的同时,也寄寓了对复杂问题的深刻审视,而这些审视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一种幽默的笔法来呈现的,是一种鲁氏幽默。

鲁氏幽默是一种直言不讳、不拐弯抹角的讽刺式幽默。读《狗·猫·鼠》,鲁迅谈及自己仇猫的第二个原因时,先是以一种审问的口吻写道:“它不是和狮虎同族吗?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鲁迅在这里的语气是很激愤的,这种愤激的情感是源自他内心的,他将心底的声音直接喊出来了。接着,他设想若猫的身材“比现在大十倍”,结果会怎样……这一小段的描写是因鲁迅假设所产生的联想,再配上情感激昂的文字,读起来有一种“稚气”的幽默感。它不是回忆式的描述,而是讽刺性的议论。我想,如果猫的身材真的大了十倍,又有着媚态,那兼具这两种特征的应该是一群媚上欺下、压迫人民群众的强权者,在那个年代,就是北洋政府。那时的北洋军阀对内残害百姓,劳苦、奴役大众;对外毕恭毕敬,将猫的“媚态”展现得淋漓尽致……鲁迅看问题总是很深刻,他从仇猫的经历出发传达了他对社会的思考,《狗·猫·鼠》的结尾更是以自己赶猫的姿态来猜想官兵不肯扫清土匪或扑灭敌人的原因。

如果说《狗·猫·鼠》是一种讽刺式的政治幽默,那么第二篇《阿长与山海经》则是一种生活幽默。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写到阿长睡觉的姿态时,“我”无论是推她还是叫她呢,长妈妈都是不闻不动;母亲暗示长妈妈也无济于事,“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阅读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到儿时的鲁迅气急败坏的样子,这样的迅哥儿是很可爱的,有童气、稚感。但是,仅仅停留于这种生活场面的描写不是鲁迅的风格,他需要抓住阿长这个底层人民的生活来写对国民性的态度,于是下文写了一些长妈妈教给“我”的规矩和道理:有正月初一吃福橘,有人死了说成“老掉了”,有掉在地上的饭粒必须吃下去,还有不可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这些道理和规矩,鲁迅的反应是“大抵忘却了”,“觉得非常麻烦”,这是一种冷淡、漠然的态度;而长妈妈恰恰相反,她表现得最积极,能有多积极就有多积极,她很兴奋。这两种态度,一冷一热。如果我们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来看,其实会发现这明显的两极的反差和对比是很具有喜剧感的。在这种喜剧感中又包含了他的否定性态度,是对迷信思想的否定,对封建腐朽文化的批判。但是,鲁迅的批判不是针对个人的,而是致力于攻击集体的愚昧和腐朽。虽然文中有对长妈妈“抑”的存在,但鲁迅没有批判她,他有感性却也很理性,他对长妈妈与他所要批判的东西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很到位,所以文章结尾以一句话“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来表达他对长妈妈的思念,这思念夹杂了同情、怜悯的痛感。

鲁氏幽默也是一种蕴含隽永的戏谑式幽默。承接《阿长与山海经》中反封建的思想,《二十四孝图》也具有同样的精神内核,是以一种反讽的方式来表现的。《二十四孝图》作为这本回忆性散文集的其中一篇,它有趣的地方在于鲁迅将这些“孝”的典故与儿时的自己联系起来了,因为年龄相仿,他便试想自己能不能效仿,于是以“陆绩怀橘”为例打了一个比方。结果,正是这种转换了时空,变换了典故主角的假设,产生了一种反讽的味道,进而达到了一种荒诞不羁、缪不可言的效果。《父亲的病》又将这种荒诞不羁的效果再次升华。在陈莲河给父亲开的药方中,鲁迅对“蟋蟀一对”必须原配这一药引感到颇不理解,他说“似乎昆虫也要贞洁,续弦或再醮,连做药的资格也丧失了”,这样写来暗嘲陈莲河所列的药引荒唐可笑,足够辛辣!可以说,《二十四孝图》和《父亲的病》是整本散文集情感最饱满的两篇。相比之下,《五猖会》的情感很细腻很柔软,更多表现的是对传统的无奈。“我”对《鉴略》一字不懂,但是“我”必须“记住它”,没有办法只能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鲁迅描写死记硬背时的模样不能不让人感到迅哥儿的可爱,令人发笑。

《小引》中,鲁迅第一句话便写道:“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现实不能满足他的愿望,只有回忆尚还能“拯救”他。《朝花夕拾》作为一本回忆儿时的著作,鲁迅需要“它”,需要“它”去寻找精神的源头,以使浮躁的心安静下来,使灵魂安定下来,这样心里不会那么“芜杂”。然而,这一目的没有达成。虽然鲁迅希望通过回忆把“我”和儿时的生活真正地连接起来,以此逃离现实,获求内心的安定,但是正是因为“我”的存在才更加深入地看到回忆内部的丑恶……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地啃食着人们的精神,民众愚昧、迷茫地生活着……这些都使得“我”格格不入,尤其是看到长妈妈喂福橘的样子,读到郭巨埋儿的故事,听到人们讲活无常是“生人走阴”,看到陈莲河所列的药引,衍太太催促我在即将断气的父亲面前大声喊叫时,“我”都是茫然、慌乱、不知所措。而在描写这些场景时,鲁迅多是以幽默的笔调展开议论的,既有直言的讽刺幽默,也有含蓄的戏谑幽默,他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批判封建陋习,去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其笔触锋芒尖锐,直击社会现实,犹如一把剑一般直击要害,发人深省……

每每一读《朝花夕拾》,我总是感觉回到了鲁迅的儿时,和他一起审视那个年代……

(一审编辑:郭瑶)

(二审编辑:谭薇薇)

上一条:回望峥嵘校史,展望光明未来

下一条:长夜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