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文学 >> 散文 >> 正文

网络流行语“怼”的语义演变和德行例说

来源:作者:18级 汤琳
时间:2021-06-08 14:56:50点击:

 

网络流行语“怼”的语言类及文学类研究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近年来,“怼”文化“蹿红”,“怼”文化热词频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国内学者对“怼”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着重梳理国内学者对于“怼”字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和重要理论,分析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指出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发展趋势,并就不足之处进行论述。

【关键词】“怼”,语言,文化,文献综述

导言

笔者查阅了知网、读秀、BBC语料库三大学术网站,收集了大量有关“怼”的文献及语料。笔者将收集到的资料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对“怼”字的流行情况进行论述,一部分对“怼”字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述。

一、“怼”字流行状况

笔者在BBC语料库搜索栏中,输入“怼”字,对其进行多领域的搜索,共有语料830条,文学作品中出现“怼”的语料32条,报刊中71条,对话中13036条,篇章检索中600条,古汉语中3327条,根据这些基本数据,有以下几点结论:

1、时间跨度: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怼”字并不是一个新词,古汉语中就多次出现过,并且作为网络流行语,“怼”字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体现出“怼”字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2、生活领域:“怼”字在微博出现的频率极高,草根性很强的微博成为了网络流行语生长的平台,对于“怼”字也不例外,研究“怼”字时,微博是一个具有浓烈生活色彩的语料库。

3、官方平台:20171212日,《咬文嚼字》评出了2017年度十大流行语,其中就包括“怼”。在百度搜索引擎下,含“怼”的新闻标题约有6万多篇,光明网也于20171214日发布网评《废除不合理证明,关键是“怒怼”后怎么办》,2018615日,《光明日报》发表《七国集团“互怼”刚刚开场》,作为中央重要新闻网站,光明网在发表这两篇新闻时标题均用到“怼”字,足见“怼”字的传播之广、热度之高。

4、研究兴起:从知网、读秀、BBC语料库等平台搜集的文章的发表时间上来看,大多集中在2018年和2019年,最早不超过2016年,可见“怼”字的研究成果比较新,是一个新兴的研究话题,仍有许多空白领域值得深入探讨。

二、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知网和读秀等学术网站的高级检索,以及网站对于相关文件的推送,收集了大量有关“怼”字的研究文献资料,大致可以将其分为语言和文化两大部分。笔者将集中对比较典型的十多篇文献资料进行分类阐释。

1、文化角度:

杨绪明、陈晓(2019年)的《“怼”的来源、语义及方言词语网络流变规律》重点介绍了“怼”流行的原因及流变的特点和趋势,提到了五点关于“怼”流行的原因,分别是强大的方言基础、丰富的语义、简洁的形式、用法的灵活和媒体的推动。同时,文章介绍了“怼”流行的偶然性、时效性、词义选择性,以及方言词网络流行演变的规律。其次,文章还从“怼”的语音、语义、语用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郑峥(2019)《关于“怼”的流行成因再讨论》通过分析使用者的心理和“网络”这一重要语境来探讨“怼”流行的原因。

2、语言角度:

1)周晓燕(2019年)《“怼”还是“㨃”》、马梦婕(2019)《“怼”,旧瓶装新酒》和孔国兴(2017)《“怼”:一个错误的研究对象》都是从历史来源的角度,基于大量的语料,对“怼”的本源进行探讨,重点探讨了“怼”与“㨃”的关系。其中

2)马梦婕(2019年)《“怼”,旧瓶装新酒》对于“怼”的双音节化有所涉及,提到由于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趋势,使得“怒怼”、“力怼”、“反怼”、“回怼”、“狠怼”、“狂怼”、“猛怼”流行起来。

3)孔国兴(2017年)《“怼”:一个错误的研究对象》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报刊和词典,参考的报刊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国际金融报》等,词典主要是《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方言大词典》,从语义的角度提出了“怼”的“吸故”与“存古”,论述的语料非常丰富,权威性很强。

4)颜旭(2017年)《从“怼”字说开去》基于古汉语语料,提出了“怼”的构词方法,基于微博语料,提出了“怼”的动词用法,体现了“怼”的能动性与模糊性,并论述了词义模糊性越高,越容易蜕变成多语速构成多种形态的双音词。

5)丁婕(2018年)《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网络“怼”文化热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怼”的词义泛化过程,从创新的角度,举了“怼”这个文化热词产生的三种途径之一,外来词汇,通过“毒舌”的语义分析,提出了转喻的认知操作过程。依据认知语言学的转喻、隐喻认知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探讨和阐释“怼”的形成和衍生机制。

6)钱添艳、尹群(2019年)《从网络新词“怼”看方源词的扩大化》基于对方言词的研究,探讨“怼”的成词过程词义以及从“怼”的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论述方源词的扩大化。

7鲁珊2019年)《基于语料库的中国网络流行语搭配分析及对词汇教学的启示》以《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中的 2017 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为例,从语料库的角度分析“怼”的构成特点和常用搭配,来揭示网络流行语的一般特征及对词汇教学的启示,其中主要论述了“怼”可以作为及物动词加人加物,还可以作为不及物动词,如“生怼”、“回怼”等,以及可以作为被动“被怼得+及物动词”。

8连昭慧周洋2020年)《基于语料库网络流行语的语义演变分析》通过“怼”的历时语料和共时语料,分析“怼”的古语词、方言词、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变化;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怼”的引申义及其隐喻机制,解析“怼”的语义演变规律。

三、总结

整体而言,从语言文字方面,国内学者已经较全面地研究了“怼”字的历史来源、语音、语义、语法,从文化方面,对于“怼”字流行的原因以及流行的特征也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成果丰富,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为“怼”字以及其他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逻辑方法,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但是,现有的对“怼”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者们对于“怼”字的研究更多侧重于语言方面,主要是分析“怼”字的来源、语音、语义及语法,在关于“怼”字文化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2、学者们有一定的对“怼”字文化方面的研究,但是流于表层,往往从一个比较大的方面展开,比如说“怼”字流行的原因、趋势等等,没有具体从某个文化层面对“怼”字进行深入的研究。

3、已有的研究中有涉及到“怼”字的影响,一般是侧重于研究“怼”字在日常沟通交流的积极影响,很少将“怼”字的负面影响与德性联系在一起。

笔者将从收集到的语料库出发,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将“怼”字语言方面的语义演变同德性例说联系起来,重点探讨“怼”的流行在德性方面的欠缺之处。

 

文献

[1]杨绪明,陈晓.的来源、语义及方言词语网络流变规律[J].语言文字运用,2019(2):76-83.

[2]郑峥.关于的流行成因再讨论[N].新乡学院学报,2019-43-46(8).

[3]周晓燕.还是[N].语言文字报,2019-10-16(3).

[4]马梦婕.旧瓶装新酒[N].语言文字周报,2019-7-10(2).

[5]颜旭.字说开去[J].汉语文化,2017(2):87-90.

[6]丁婕.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网络文化热词[N].开封教育学院报,2018-4-20(4).

[7]钱添艳,尹群.从网络新词看方源词的扩大化[N].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11-11(7).

[8]连昭慧,周洋.基于语料库网络流行语的语义演变分析[J].汉语文化,2020(18):9-11.

 

 

 

 

 

 

 

 

 

 

 

 

网络流行语“怼”的语义演变和德行例说

摘要:近年来,“怼”字迅速蹿红网络,它的使用范围广,可运用于多种语境,含义丰富,堪称“万能动词”。“怼”字不是生造字,而是在古代就已经存在,并且作为口语词同时存在于多种现代汉语方言中,“怼”在网络上使用频率极高,本文主要基于语料库,论述“怼”的语义演变,并探讨“怼”字的德性例说。

关键词:“怼”,语义,德行

 

前言

在语言方面,国内学者已经较全面地研究了“怼”字的历史来源、语音、语义、语法,文化方面,对于“怼”字流行的原因以及流行的特征也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成果丰富,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为“怼”字以及其他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逻辑方法,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但是,现有的对“怼”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学者们对于“怼”字的研究更多侧重于语言方面,主要是分析“怼”字的来源、语音、语义及语法,在关于“怼”字文化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已有的研究中有涉及到“怼”字的影响,一般是侧重于研究“怼”字在日常沟通交流的积极影响,很少将“怼”字的负面影响与德性联系在一起。笔者将从收集到的语料库出发,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将“怼”字语言方面的语义演变同德性例说联系起来,重点探讨“怼”的流行在德性方面的欠缺之处。

  1. 古汉语中的“怼”

    “怼”字并不是一个新词,在BBC语料库搜索栏中,输入“怼”字,对其进行古汉语领域的搜索,共有3327条语料,其中有大量的“怼”字出现在佛经、古代典籍之中,早在古代,这个字就已经广泛地运用了,但是之后是作为一个生僻字流行起来的。

    “怼”这个字只有一个读音,《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怼,怨也,从心,对声”,《广雅•释诂四》中也解释“怼,恨也”。在《中华字海》、《汉语大词典》、《康熙字典》、《汉字源流字典》中,“怼”的一个很基本的意义就是“怨恨”。“怼”字以“怨恨”义出现在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例如:

    以死谁怼。——《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力尽则怼。——《谷梁传·庄公三十一年》

    以怼父母。——《孟子》

    怼以手自捣。——《汉书•外戚传》

    身受劳苦,不无怨怼。——《续资治通鉴长编》

    疆御多怼——《诗经·大雅·荡》

    尹生怼而请辞。——《列子·黄帝》

    天时怼兮威灵怒。——《楚辞·九歌·国殇》

    怨恨恚怼。——《后汉书·孙程传》

    惆怅怨怼。——《马融〈长笛赋〉》

    不敢效怨怼默已——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古代汉语中“怼”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但词义与现在流行的“怼”有所不同。网络词“怼”也继承古汉语“怼”的基本意义——怨恨,有一种心理上相对的意味。

  2. 方言中的“㨃”

    实际上,“怼”并不是一个多音字,它只有入声一个读音,但是在流行的网络用语中,人们往往读上声,人们所念的上声,其实是方言词“㨃”字,而网络流行的“怼”从真正意义上来讲是在“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㨃”与“怼”在核心词义方面有许多相同,又因为“㨃”字相当生僻,普通的拼音输入法无法显示,而这个词在方言里出现的场合又很多,所以民众就用“怼”字代替了“㨃”字。

    霍壮的《网络热词“怼”实为“㨃”》中指出与网络新词“怼”在语音形式和词义上有相似性的词“㨃”的意义:

    1、《洛阳方言词典》:向人投掷小石块儿或用拳头直打

    2、《哈尔滨方言词典》:①杵②塞

    3、《太原方言词典》:(汽车)撞。

    4、《万荣方言词典》:①运动着的物体与别的物体突然接触;②碰见,遇到

    5、《西安方言词典》:碰撞

    从上述分类可以看出,“怼”在方言中有“撞、捶、打”等意思。而近来作为流行语的“怼”所表达的既继承发展了古汉语中“怼”的用法,也继承了方言的用法。

  3. 流行中的“怼”与德性例说

    流行的“怼”字兼有了古汉语“怼”的字形和方言中“㨃”的读音,同时,现如今的“怼”字既有心里上“怨恨、相抵抗”的意义,还具备行为上“撞击、冲击”的意义。

    具体来看,“怼”主要有个义项

    1、在言语表示攻击,比如“互怼”一词。还例如:

    1)在讨生活的过程中,或许是看多了民间疾苦,或许是由于其他原因,韩愈养成了耿直的个性,看到问题或者忍不了的事情情就要指出来,不光怼同事,还会怼上级。(中国新闻网,2019-04-02)。

    2)一些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居然罕见地怒怼自家年报,说不能保证真实性。(中国经济2019-05-13)

    3)盖茨直接怼特朗普税改(搜狐新闻2018-2-20.

    4)学院被怼到最终收回决定,不再为了流量和收视“降级”这几个奖项,而是照常播出。(《信息时报》,2019-02-22)

    2、在行为上表示攻击,例如:

    1)对于路上设置的障碍物,大部分参评车辆直接就怼着撞上去了。(《中国青年报》,2019-04-02)

    2)土地肥沃,恨不得插根筷子都能发芽,再加上人均耕地多,吉林农民种地是不是简单地把种子化肥“怼”进地里就得了?记者发现,这种粗放的耕作方式已经难觅踪影。(新华网,2019-05-13)

    3)夜间怼歪津昆桥栏杆汽车面目全非司机不知所踪(今晚报2017-12-12.

    4)重炮怼坦克!德自行火炮练平射反装甲(网易新闻2018-3-12

    3、心理上表示抵制,例如:

    1)目前,不仅是小区业主心生怨怼,特斯拉车主同样惶惶不安。(《国际金融报》,2019-04-23)

    2)“题辞”这两句,实在有些“生无所恋”的味道。任是从《复仇(其二)》里被辱骂钉杀的人子耶稣,还是《颓败线的颤动》里沉默尽绝的老女人,或是《求乞者》里拒绝布施与被布施的“我”,都可感受到那股浓得化不开的怨怼 。(人民日报,2016-7-12)

    3)这种情况反映了莫斯科与河内之间怨怼日深。(人民日报,1982-3-12)

    “怼”的三个主要义项和这些义项下的例子可以看出,“怼”在语言和心理上已经偏离了德性的范畴,网络语“怼”的出现模糊了自身特定语境下的意义边界。“怼”人的这一方在表达反对时,不是站在和对方的平等立场上进行辩论,而是自认为高人一等的进行挑刺,然而他们很难认识到行为的不道德,甚至还会更频繁,更深度的讽刺他人,因为“怼”流行起来时,讽刺攻击针锋相对”这些词都披上了一层玩笑和戏谑的外衣,“怼”这个词模糊了攻击顶撞这类词的意义边界,当这些词相提并论时,“怼”这个词显得无辜又弱小,但实际上披着羊皮的狼的杀伤力度与真狼无异,

    羊皮不仅是“怼一方的借口,同时也成为了旁观者的幌子,当我们讨论某某某又被某某某给,明明“怼人”伤了局内人双方的和气且有违道德,为何我们在表达的时候还能用如此轻松愉快的语气说出作为看客的我们也被的娱乐性的外衣给骗了,争吵诋毁这些令人难过的事,却被“怼”字的表述外化成一出好戏,我们在看戏时,其实已经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了,并且还为诋毁攻击一方搭建了一个可以诋毁他人,同时又不被他人诋毁的舞台,那我们又与帮凶何异?

    “怼人”的一方在“开怼”的时候,心和行为都是充满负能量的,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计后果,逞口舌之快,当对方被自己“怼”得哑口无言时,他们会有一种心理快感,而这种快感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扭曲,并且站在“被怼”的那一方,他们往往是亲人朋友爱人当我们获得一份快感,我们便失去一份真情,喜欢怼人的人,像是一个刺猬,不管有意无意,都会让他人疏远,因为对人的刺始终竖在那里,当被怼的人无言之时,便是他们失望之时

    谨言慎行,是我们一直提倡的,然而却依旧有很多人在网上“怼人”,隔着屏幕都让人觉得难受,人人都有言论自由权,可人人也享有平等权,当对某个观点人物事件持反对态度时,应当要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提出

    值得说的是,互怼是一种人性的扭曲,而不是时尚潮流,我们常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互怼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比赛,而且输赢被摆在了第一位,互怼的双方在比赛期间已经偏离了公平健康友善的跑道,使尽各种小心机,让对方出糗但其实无论哪一方赢了,双方都已经输了,因为从一开始这一场比赛就是不光彩的,双方互不尊重,努力想让他人难堪“怼”赢他人的人又可能被他人“怼”赢,于是产生心理落差,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冤冤相怼,何时了?”,伤神又伤身

    “怼”相反的是善意推定,当别人的行为影响到自己时。先假定对方没有恶意借用刑法“疑罪从无“”的原则容许别人出现小的过失,会让彼此的相处多一点润滑剂少一点摩擦力无论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都不应该以为乐,因为这一场闹剧中没有受益者,摒弃互怼,让交流沟通重回我们的待人处世之中。

     

     

    参考文献:

    [1]杨绪明,陈晓.“怼”的来源、语义及方言词语网络流变规律[J].语言文字运用,2019(2):76-83.

    [2]郑峥.关于“怼”的流行成因再讨论[N].新乡学院学报,2019-43-46(8).

    [3]马梦婕.“怼”旧瓶装新酒[N].语言文字周报,2019-7-10(2).

    [4]周晓燕.“怼”还是“㨃”[N].语言文字报,2019-10-16(3).

    [5]颜旭.从“怼”字说开去[J].汉语文化,2017(2):87-90.

    [6]丁婕.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网络“怼”文化热词[N].开封教育学院报,2018-4-20(4).

    [7]钱添艳,尹群.从网络新词“怼”看方源词的扩大化[N].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11-11(7).

    [8]连昭慧,周洋.基于语料库网络流行语“怼”的语义演变分析[J].汉语文化,2020(18):9-11.

     

(一审编辑:谭薇薇)

(二审编辑:马琳杰)

上一条:寒山诗在美国传播的原因

下一条:深谷幽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