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文学 >> 散文 >> 正文

浅析《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来源:作者:19级 雷绅
时间:2021-05-12 18:22:25点击:

《孟冬寒气至》

作者:佚名 汉代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我认为这诗非常好懂,简单概括就是从深闺怨妇的角度表达离愁别恨。全诗共七行,前三行写景,描写现实环境;后四行言情,展现人物内心的所思所想。

开头两句首先交代了作品的时间和环境。“孟冬”是旧历中冬季的第一个月,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十月初冬。冬季初至,西伯利亚的寒流势不可当地来到了中原的厚土,呼啸凛冽、寒彻心髓的朔风带走了许多曾在春夏之时欣欣向荣的生命。诗中的主人公在这个寒气骤临的晚上又一次浸透在了思念之中,辗转难眠。“至”字有将“寒气”拟人之效,思念之人久盼未至,肃杀的“寒气”却不请自来,不仅吹的草木凋零,更侵袭了塌上主人公本就寂寞的内心,因此夜不成寐。

这里的“夜长”既有实景,也有虚意。孟冬时节,阳光逐渐向南回归线迁移,夜晚开始一日一日地积累起从白昼处偷来的光景。另一方面,天气渐冷,难免滋生人心中的悲意,因思念在春夏与秋日中煎熬度日的妇人心中原本的“愁”因“寒”的出现而更加浓郁,因“愁”而久久难眠,故而从主观上夜晚的时间也有所延长。“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像我这种生活里大致无忧无虑的人从来不会有“夜长”的感受,也很少失眠,一觉就可以睡到大天亮。即使有时熬夜也都是心甘情愿且不亦乐乎地与手机为伴,不觉夜长。所以,没有亲身经历过这种思念的人是不会写出“愁多知夜长”这种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带有真实生活烙印的语句。

于是,妇人抬头从小窗轩中看到了于夜空棋盘之上交错罗列的旗子般的星辰。她看到了哪些星星呢?古人可能比现在的大多数人还要懂得星象,我想,她可能会一眼就望到那两座相隔银河的牵牛星与织女星,为他们和自己与丈夫相似的无奈分离而暗自神伤;她也有可能会发现参星或者商星,联想到与丈夫经年未见,动如参商。如果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颗星星来守护自己的话,那么哪颗星星在守护着丈夫呢?自己的又是哪一颗呢?两颗星相隔远否?又何时盼得相聚?

身处于思念情绪当中的人对外界的变化是很敏感的,由星入月,思妇仰望着那一轮月亮,从之前感受到的季节变化、气候迁移再到眼前的明月从农历十五的月圆到二十的月缺,她都能感受到凄然独处的漫漫时光的流逝。此月十五人未归家,转至二十依旧了无音讯,那么下个月呢,再下个月呢,丈夫就会回来了吗?“蟾兔”是古时月亮的代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来从汉代到宋代,相隔了大几百年,可文人间的情感也因“月”有了共通之处。诗人在这里用到了“月盈月亏”的意象,一方面象征着人间的相遇与离别,另一方面也象征着匆匆易逝的时光。妇人因相思难眠,倍感漫漫夜长,仰头瞥见里的穹宇上的星月而心涌思绪,为下文追忆旧事营造了恰当的氛围。

三年前,有相识的客人从远地来,带给我一封丈夫托他捎来的信函。可以想象妇人在接到信时是怎样的欣喜和激动。她多么希望丈夫能在信中说明他的近况和归期。可是颇为新警的一句“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告诉了我们,简简单单的信中先是诉说绵长的想念,后又怪起太久前的离别,并未提及其他。短暂的失落过后她还是重拾起美好的心情,因为她知道丈夫同她一样也在思念着对方,计算着分离的日子。生活有太多的艰辛与苟且,回家的可能也会掺杂有太多不确定性的因素——比悲伤更令人悲伤的是空欢喜啊——所以远方的男子未许归期,也未言别后度日如何,惟写长相思与久离别,希望将心中这一份真挚的想念,将这生活里唯一的美好赠与妻子,以表明心意——这是多么的浪漫,又是多么的无奈啊。

“我很为难,因为我并不曾读过什么书,不知道如何来说明我的为人以及对先生的希望。”我想这位男子写下信的内容时,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故像上文所说得那样隐去其他,不过也有可能就像沈从文先生那样心思“笨拙”,不知如何写来,所以只好写下自己当时心中最强烈的情感,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们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见面了,我真的好想好想你啊!”这样直白的话语虽然谈不上文艺,却有一份沉甸甸的真情实感。后来,诗仙李白从“上言长相思”中妙手偶得,言“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我一直想你就是无穷的思念,偶尔想你又有挥之不去的相思,也就是我无时无刻都在想你到天荒地老,恰有欲说还休之意。

主人公从朋友那里得到书信后如获至宝,将它每日收藏在自己的怀袖中,紧贴着身心,想念时便可取出观看,仿佛上面的墨迹又一笔一笔勾画出了丈夫的相貌。获书至今已过三年,其上的字迹仍不曾磨灭。从诗中的主人公对待信件是多么的珍视可以看出她对写信的人的思念,特别是“三岁字不灭”,我看完以后突然就觉得,所谓“见字如见其人”或许本来的意思是指“见到所思念人的信上的字就仿佛见到了他本人一样”的意思。

初读这首诗,是在高三众多模拟卷中的一张卷子上的诗歌鉴赏题里。读着前面的诗尚觉平平,可是当读到这一段内容时,却情不自禁地为这近似口语中的真挚深厚的感情动容。我当时下意识地觉得这古代的“书札”应还是竹简,心想着诗里的女子能将一沓笨重的竹简每日放置在怀袖中,代为其人陪伴自己,过去三年其了上的墨迹仍不曾褪却,这该是多么忠贞多么动人的爱情啊。所以我便在卷子上给这几句诗画上了标记,甚是喜欢。

没想到上大学后又在文学史上遇见了它,而这一次,它却不再是模拟卷上不起眼的可以用套路糊弄过去的诗歌鉴赏题了,而是戴着《古诗十九首》这个五言诗的冠冕朝我走来,觉得真是奇妙。现在细细想来,汉朝时已有造纸术,所以这书札应该是几页轻且薄的纸质书信了,将一封书纸常年放于袖中虽然比自己之前想象的那样平淡了些,不过显然更合乎事理。况且这生活本来就是平淡的嘛,女子于平淡中相思又忧愁,于平淡中等待也老去,更有些戚戚然的况味——而去年我那个因为无知而猜生出的诗中一景倒也无伤大雅。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我一心一意爱着你,只怕你不懂得这一切。我若是不说最后一句,你还会识察我的这一片真心吗?“区区”即衷情,主人公自诉衷曲,由此为结,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爱是双方的,所以爱的感知也希望是双方的。女子从书札中得知了丈夫的心意,她又是多么地想让丈夫也知晓自己的“一心抱区区”。在英语中“爱”是“love”,它是一个及物动词,有被动形式,说明“爱”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单方向的动作,所以有“我爱你,与你无关”这般的自嘲。在爱情中如果彼此之间没有建立双向关系,否则这就是不平等的爱,而诗中的主人公绝不希望丈夫会在漫长的离别中产生这样的错觉,“我不怕我爱你,也不怕我不爱你,我怕我不够爱你”,为了配得上这份爱,她在追想了遥远的往事之后也不忘表明自己的心意,望君识察。

整首诗读下来,我们脑海中白描勾勒出了一位温柔敦厚的思妇形象。我是谁?我在愁什么?我为何事愁?诗的前三句只以景写愁,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所言“诗中有人,深宵独立,寒气彻骨,寒星伤目,愁思满怀,无可告语。”并未向我们解答上述疑问,留下一个小小的悬念。而后四句随着诗中主人公开始追忆往事,她的内心世界逐渐袒露,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她经年累月地思念着身处远地的丈夫,观星望月,长夜难明。

在诗中,女主人公的境遇是令人生叹的,她的忠贞的美好情操值得我们同情更值得我们钦佩和赞扬。“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希望主人公可以早些体会到《诗经》中所说的“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心情,在一个同样寒冷的孟冬夜晚,与归来的丈夫依偎在床边,又从袖中拿出那封有些褶皱泛黄的信,诵着那晚写下的诗,浅笑着诉说你写信的思绪和我作诗的心情。然后,一起认真地老去。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我想,不需去问,真正爱你的人,其实早已明晓了你怀袖中藏着的那一页经年累月却永不磨灭的真心。

(一审编辑:李佳妮)

(二审编辑:刘小玉)


上一条:夜空中的五亿颗铃铛

下一条:湘西游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