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文学 >> 散文 >> 正文

为你们,千千万万遍

来源:作者:18级 王珂睿
时间:2021-04-04 16:36:31点击:

在我看来,《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是阿米尔无用的补偿,是哈扎拉人悲恸的守候。小说的塑造无疑让人物更加鲜活,让情感更加饱满,也让我更加震撼。
   我想,儿时阿米尔仿佛是懦弱,自傲的象征。家境的优越麻痹了他的双眼,哈桑对他的忠诚他并不为之动情。哈桑为了他,可以千千万万遍。而他呢,那时的他可曾付出过,哪怕一遍也好。为什么?身份的悬殊,根本是社会不公导致的。同时,身为仆人的阿里和哈桑,能得到老爷的“关爱”,又何尝不是一种可怜而可悲的待遇呢。假使老爷没有作出那般过分的事,假使老爷并没有丝毫愧疚,那么一切也许不会发生,仆人终究还是仆人,在阿富汗并不会受到怜悯,更何况是哈扎拉人。当阿米尔眼睁睁的看到他的好玩伴受尽屈辱时,因胆小懦弱而无动于衷。从那一刻起,一切都变了,没变的却是哈桑那颗忠诚炽热的心。可阿米尔不信,也许任谁也无法继续相信。他想弥补,在那颗石榴树的树影下,他想激怒哈桑,让哈桑还击,以换取心灵的救赎。可是他错了,那时哈桑脸上的笑容枯萎了,他捡起石榴掰开在额头上磨碎,红色的石榴汁如同鲜血一样从他脸上滴下来。他哽咽着:“那么,你满意了吧?你觉得好受了吗?”后来,阿米尔,这个懦弱的人,他害怕,害怕到选择躲避。一手策划,赶走阿里和哈桑,换来的不过是一生的悔恨罢了。
   阿里和哈桑走后,他希望一切从头开始,他开始以父亲为榜样学习,可经历的越多,怀念的就越深。而后的美国生活虽然幸福,他结婚却膝下无子。不知不觉十年已过,阿米尔想回到阿富汗,可那里承载着他不忍提及的童年。
   这次回国的确给了他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可这条路并不顺利。阿富汗的动乱,让本就萧瑟的风景更加悲伤了几分。哈桑的去世,如晴天霹雳,而他的儿子索博特的存在又给了他渺茫的希望。几经波折,他终于在恤孤院找到了他,可他却早已伤痕累累。令我惊奇的是,这一切仿佛一座被遗弃的摩天轮,周而复始。索博特救了阿米尔,为他千千万万遍,可阿米尔给了他承诺却让他失落。既然给不了肯定的未来,那当初为何要信誓旦旦。一个孩子的心,怎能如此不负责的对待。“厌倦了,厌倦了一切事情。”索博拉这样对阿米尔说,“我想要回原来的生活。”可时间从不会施舍给他,容他回到过去。曾经有一刹那一道光闪烁在索博特的眼中,可现如今消逝的那道光残忍的带走了此后几十年他的笑颜。
   在书中,一切的开始在追风筝,一切的结束也在追风筝。哈桑是阿米尔的追风筝的人,阿米尔是索博特的追风筝的人。哈桑对索博特说:“他是我一生最好的朋友。”阿米尔对索博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字里行间何尝不是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不同阶级不同个体间的矛盾,它嘲弄一切,嘲弄这个不公的世界,嘲弄主人的软弱,嘲弄受虐待之人的忠心。不公的社会仿佛是一个牢笼,囚禁了整整两代人。他们将一切寄予风筝,渴望自由,渴望到达心灵的渡口,得以解脱。可出生在那样的国度,注定不会有美好的一生。到哪里都困有枷锁,无论是人身还是心灵,都深深的困于无尽的阶级矛盾。
我总不断探索着,人性究竟如何才能得以解放?可殊不知,生活的矛盾,选择的矛盾,社会的矛盾本就像个年轮般,转着转着却始终没个尽头,最后纷纷转进了时光,转进了生命,我们却始终无法醒悟。来到光阴的尽头,只盼安宁的微风能吹散世间的嘈杂纷争,那一句句单纯忠诚的言语不用再经历重重矛盾的审验。
   恍惚间仿佛又听到那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上一条:《台北人》的主题及孤独意蕴分析

下一条:喜迎华诞,岳麓忆峥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