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文学 >> 散文 >> 正文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田园人生

来源:作者:19级 哈玉静
时间:2021-03-28 17:20:39点击: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听从本心,大胆做自己,古往今来,不过一个陶渊明而已。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卒后,他的朋友共谥为靖节先生。又因曾任彭泽令,亦称为“陶彭泽”。 先后曾担任过大大小小官职好几,最后出仕彭泽县令,任职八十多天,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而去,自从归隐田园,醉心山水之间。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常如其诗中所言“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陶渊明也曾做过官,恰是这份经历,使他真真切切感受到世间的污浊与动荡。担任官职,大展身手,成就一番伟业,这可能是大部分读书人的人生目标,但当时社会无法为之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官僚主义大行其道,形式主义更是风气大涨,即使陶渊明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身处国家动荡之际的他,一腔报国热血无处挥洒。面对这种状况,或许有人会选择随遇而安,得过且过,可是陶渊明不会,他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黑暗污浊的世事同他容不得一粒沙的心理爆发尖锐的矛盾冲突,最终“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霍然离去,自此过起了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回首陶渊明六十几年的人生历程,“田园”二字贯穿始终,将平凡生活过成了诗歌。而《归去来兮辞》就是这田园生活的开始。

  这一年,陶渊明无法再继续忍受官场的束缚,加之以长久以来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于是他毅然决然辞官离去,而这首诗也是作于此时。这不仅仅是陶渊明人生的转折点,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次重大的转折,他以一己之力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归隐创作推向高峰。

  同时,这首抒情长诗也是陶渊明田园人生的最佳写照。

  自词前有序不难看出,陶渊明幼时家贫,不得已而为官,但于其本身而言“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即便如此,他也渴望有一番作为,奈何理想无法实现。但正如赵翼所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仕途的不顺加速了他回归田园生活,同时这番经历,也为他后来的诗作奠定坚实基础。

  出与处的矛盾构成了陶渊明田园诗歌艺术的动力,思想矛盾的冲突,正是他艺术精神生发之处。在田园中他寻找自己的心灵归宿,寄托他的人生矛盾和解决这些矛盾的理性精神,这使陶诗摆脱了玄言诗的虚幻境界,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观。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开头两句,便给人当头一棒之感,一下敲醒自己,正如他所言“性本爱丘山”,田园才是自己真正的归宿,既然待在俗世里不开心,为何不听从本心回到自己真正应该去的地方呢?

  在陶渊明看来,田园,才是他生命的根本,是心之所,是自由的具象化。田园将芜,不仅仅是生命的残缺,更是自由被套上了镣铐。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更是本心的召唤。“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当自己的身心被外物所驱役,当自己失去自由身,只能落得独自惆怅悲戚。但陶渊明不是俗人,他不会一直沉溺于过往,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的错误虽已无法改变,但未来还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出仕已错,归隐犹未晚。一念之间,他便重新找回自己,开始新的生活。轻舟飘飘摇摇驶向自由彼岸,就连清风也前来送行,但即便如此,仍然感觉船只行驶太慢,遗恨天亮的太晚,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回归自由的喜悦。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空闲时“采菊东篱下,见南山”,农忙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谓悠哉。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怀着欣喜的心情打开家门,童仆孩子早已在家中等待,这是何等的开心。而此时四十岁的陶渊明仍然能保有一份孩提般的纯真,也实属难得。在欢天喜地的孩子背后,一个温婉的妻子的形象也跃然纸上,家庭如此之和睦,也难怪陶渊明心甘情愿与家人待在田园之间。“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短短八个字就是他内心的真是写照了吧,望见小路已然荒凉,心头乍然涌上的是误入仕途的悔意;但看见那傲然挺立的松菊,又心生一丝安慰,自己本性犹在,初心未改。随着孩童一同走进屋中,看到妻子将家里整理的井然有序,有酒盈樽,有家人作伴,这都是归隐的情感保证。“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身居陋室,亦能一人自斟自饮,饮酒寻欢 ,纵使只有一小方天地,也能安放自己的傲世之情,寻得内心的安宁。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闲来无事,在园中自由散步,悠然自得,或柱杖游憩,或抬头仰望天空,看云卷云舒,当心灵与世俗间隔,眼中看到的就只剩下自然之景,也只有横无际涯的大自然盛得下陶渊明这般傲岸。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看似只是普普通通四句写景诗句,但不可谓义深旨远。云朵无心亦知道自山峰之间飘而出,鸟儿疲倦尚知归巢,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中国传统文人志士古往今来受到的思想教育大部分来自儒家,以积极入世为人生第一目标,但身处黑暗动荡的时代,无数仁人志士理想无法实现,甚至连保全性命都成一大难题时,如陶渊明一般选择归隐又有何不可?虽无法以身报国,但其坚守自身节操,保持独立自由的精神,这就是最大的贡献。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人类的悲喜并不想通,世人无法理解他内心的苦楚,那又有何必要勉强自己呢?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之情话”,游弋于乡野之间,耳畔不再回响官场的场面话,耳边传来的尽是田间农夫的交谈声,抑或是高雅的乐曲声,环顾周围看到的不再是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入目的尽是乡间质朴的劳动人民与秀美山河。

  驾着小车,抑或是乘一叶扁舟,探寻幽深的林壑,越过崎岖的山丘,欣赏树木葱茏,看尽泉水潺潺流动,羡慕自然万物肆意生长,而又感慨自己前半生将时间浪费在官场之上。但他不会一直沉溺在浪费青春的遗恨中,“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人的一生时间有限,既如此,又何必在惋惜逝去的时间而流失更多的时间呢?如此,他愈加感慨生命之可贵,珍惜未来的时间,享受当下的自由。

  正如他所言“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富与贵,名与利,非他所求,更未想过羽化成仙,一生所追求的不过是独赏良辰美景,带月荷锄,登高而啸,顺从自然的变化,在田园中走过这一生罢了。在当时文人志士热衷官职,追求功名利禄的时代,其境界不可谓不高深。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归结起来就是“自然”二字。回归宁静的乡野,尽情释放自己本性的率真,获得心灵的自由,追寻清幽质朴的诗意生活。

  回首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我们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上千年的农耕文化,陶渊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让他们在俗世里多了另一种选择,更是开创中国山水田园诗的辉煌盛世。

  或许在有些人看来,陶渊明同中国古代儒家异响倡导的积极入世相背离,但其所追求的是人生真正的乐趣,是与知己好友“把酒话桑麻”,是“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是追求桃花源一样远离返程俗世的生活,他在本心的驱使下回到最淳朴、最简单的生活环境,与他自己而言,在独属于他的“桃花源”里,他已达到世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正如宋庠所言“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朱熹也曾评价“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以上种种评价,足见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而言之,陶渊明不拘于世俗,不囿于身形之役,给自己打造出一个充满田园气息的桃花源,亦给后世之人留下一份田园情结。

(一审编辑:邓郁兰)

(二审编辑:陈芳盈)

上一条:《利兹与青鸟》“融合”与“隐藏”的影像

下一条:且吃茶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