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文学 >> 散文 >> 正文

俗世中的英雄主义

来源:作者:18级 唐婷婷
时间:2021-03-13 12:12:11点击:

 余华曾经被认为是“先锋文学”的领头人,1995年,他在现实力量的感召下,回归了传统小说,创作了《许三观卖血记》。这次,他把笔触伸向平凡尘世中的普通人,余华用他独到又锐利的手法把这个小人物许三观塑造成了俗世之中的英雄形象,紧紧抓住了我们的心。
     什么是英雄?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他们的形象是高大而又伟岸的,如荆轲,易水送别,舍生取义刺杀秦王;如岳飞,精忠报国,上阵杀敌保卫国家,他们注定要名垂青史,为民歌颂。但本文的主人公许三观为什么也可以被称作英雄呢?恰恰在于许三观虽然身处俗世,只是当时的一个普通农民,但普通农民生活当中蕴含的高尚和价值同样令人动容。
     余华擅长描写苦难,在他的小说中,苦难是具有厚度和深度的,《活着》里面死亡的重复叙述无疑加剧了苦难的深度和厚度,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浓浓的悲情色彩。小说人物的接连死亡,给主人公徐富贵带来的是接踵而来的精神冲击,但这种面对苦难却依旧没有倒下恰恰烘托了这个小人物徐富贵身上的英雄主义。无独有偶,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同样运用了重复叙述的手法,在每一次遇到命运给予他的波涛汹涌的面前,许三观都选择用卖血来解决,这一次次的卖血恰好把许三观塑造成了一个俗世之中的英雄,一个既属于他们家,也属于他们时代意义上的英雄。
     第一次卖血或许是为了证明自己作为一个农村人身体健康,强壮有力。后面大多数卖血都是为了他的家人,第二次卖血为了一乐。一乐打伤了方铁匠的儿子,需要赔钱。在三个儿子中,他最喜欢一乐,一乐的性格也最像他,但是一乐却是许玉兰和何小勇的儿子。妻子给自己戴了绿帽子,自己做了乌龟白白地帮别人养了几年儿子,这无疑给许三观带来的是致命的打击,这也伤害了他作为父亲和丈夫的尊严。在那个落后的农村,伦理纲常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站在伦理道德层面上,许三观没有义务帮一乐还钱。但是许三观呢,他不仅帮一乐还了钱,还真正把一乐当成了自己的儿子,也原谅了妻子许玉兰。这不仅在当时的社会让人难以理解,放在现在同样也是,因为孩子不是自己的亲生的,夫妻反目的大有人在。但许三观好像异于常人,他好像违反了人之常情,违反了世俗纲常,他原谅了他们,但这恰恰深入刻画了他身上的英雄主义。
     我们可以用巴赫金的嘉年华理论中的概念——“可笑的相对性”来思考许三观形象特征里隐藏的思想内涵,可笑的相对性的精神可以说是理解他人和站在他人立场的人类高尚的美德。虽然小说的许三观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滑稽可笑的,是可悲的,但是小说通过这样的思想——可笑的相对性,表现人物之间宽容的态度,深入揭示了许三观的高尚美德。在饥荒时,卖血给家人改善伙食;在何小勇重伤之际,不计前嫌劝一乐去招魂;在妻子许玉兰被批斗时,承认两人的错误,并且教育孩子;在孩子下乡和病重之际,沿路连续卖血……许三观恪守着他自己的人生信条,他的高尚让他在俗世之中熠熠发光,许三观以他的善良、悲悯、无私拨动着我们柔软的心弦,奏响人生大爱的华丽乐章。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下,农民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已经习惯了逆来顺受,地主剥削他们,他们好像也只大哭哀嚎,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在本文中,许三观面对一重又一重命运给予他的枷锁时,他想到了不是乖乖承受,他不甘,他心中有强烈的求生欲望。这种欲望,支撑着他一次又一次承担起家里的责任,卖血来解决问题。这个小人物身上也充满了喜剧色彩,在遭遇自然灾害,闹饥荒时,大家早已面黄肌瘦,不知肉为何物。许三观用嘴巴为家人炒菜,十分生动形象,充满了趣味性。他的身上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许三观乐观和坚强的生存意识和生存哲学让他跨过一道又一道命运的坎,勇于担当和直面苦难、以爱和饶恕坚韧生存,向我们昭示出在人世之厄中的突围之路,这使他身上的英雄色彩更加浓烈。
    小说的结尾也充满了悲情色彩,英雄已到暮年,他想卖血,却惨遭拒绝,他哭了,他的泪水在他脸上纵横交错地流,他已经失去了他赖以渡过难关的东西。他的儿子都不能理解他,他的妻子许玉兰对儿子们破口大骂,儿子们没有良心,以前都是许三观卖血为他们,没有一次为自己,许玉兰陪他一起去饭店吃了每次卖完血必吃的爆炒猪肝。看到最后一章,我忍不住流泪,虽然不能用哭来衡量作品的好坏,但是能让我们哭的一定有着扣人心弦的力量,许三观身上的英雄主义,他的高尚让我动容。

(一审编辑:赵梓涵)

(二审编辑:马琳杰)

 

 

上一条: 在唐诗中找寻美的影子

下一条: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