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文学 >> 散文 >> 正文

​孝亲观在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体现

来源:文学院在线作者:17级郑天楠
时间:2020-04-19 14:49:31点击:

“孝”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西方人的孝亲观念较为淡薄,但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依然能够有所体现,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作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和《奥赛罗》这四大悲剧中涵盖了诸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些冲突往往是悲剧的助推因素之一。在这些冲突中,各个角色的言语和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他们的孝亲观。“孝”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莎剧中没有与“孝”直接对应的词,而译者朱生豪在某些地方将原文译为“孝”或“孝心”,可以说是在翻译时结合本国语境进行了一次“创造性叛逆”。

在四大悲剧中,与译文“孝”相关的单词有obedience、honor、love、filial obligation、duty等等,除去译者直接翻译为“孝”的少量文本,还有一些能够体现出“孝”的情节。结合二者,我们将四大悲剧中反映出的孝亲观总结归纳如下:

1. 子女要服从并敬重父母

《李尔王》中,李尔王认为子女应该无条件地服从父母。当女儿没有满足他的要求时,他便破口大骂,对她们施以诅咒,甚至和她们断绝关系。小女儿考迪莉娅是首当其冲的一个,她不会曲意承欢,因此招致了父亲的厌恶。在考迪莉娅看来,作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子女要服从和敬爱父母,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奉承。她说:“父亲,您生下我来,把我教养成人,爱惜我、厚待我;我受到您这样的恩德,只有恪尽我的责任,服从您、爱您、敬重您。”在李尔王和考迪莉娅的观念中,子女的义务和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但在服从这一点上显然存在偏差——这也是考迪莉娅没有盲目顺从父亲的原因。

《奥赛罗》中,勃拉班修在众人面前问苔丝狄蒙娜:“好姑娘,你看这在座的济济众人之间,谁是你最应该服从的?”苔丝狄蒙娜回答道:“我的尊贵的父亲,我在这里所看到的,是我的分歧的义务:对您说起来,我深荷您的生养教育的大恩,你给我的生命和教养使我明白我应该这样敬重您。”这番话表明,勃拉班修认为子女应当服从父母的旨意;而在苔丝狄蒙娜看来,虽然子女承蒙父母的养育之恩,但并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而更强调一种“敬”的态度。

《哈姆雷特》中有大量体现孝亲观的台词,其中体现子女的敬爱和服从的,笔者认为共有四处。例如,在第一幕第二场中,哈姆雷特对母亲说:“我将要勉力服从您的意志,母亲。”国王从旁附和:“啊,那才是一句有孝心的答复。”第二幕第一场,波洛涅斯说:“我们来想一想吧。我有一个女儿——当她还不过是我的女儿的时候,她是属于我的——难得她一片孝心,把这封信给了我。”这两处“孝”的原文分别是a loving and a fair reply和in her duty and obedience。哈姆雷特对母亲的服从,被国王赞叹为“有孝心”;奥菲莉娅将信转交给父亲,也被视作是一种应尽的义务。可见,服从(obedience)是被反复强调的一项义务,子女顺从父母是“孝”的体现。

2. 子女要对父母表达爱和感恩

正如《李尔王》里所展现的,李尔王要求三个女儿在口头上赞美自己,并以此判断她们是否“孝敬”,可视为西方孝亲观要求表达爱意的一种体现。《哈姆雷特》中,如前文所提到的“a loving and fair reply”,一句“充满爱的回答”,被译为“有孝心”的,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爱和孝的涵义在西方语境中是相近的。死后对父母的追思倾注着子女的爱,故也是孝道的一种体现。哈姆雷特对父亲的深沉追思,被克劳狄斯赞为“孝思(mourning duties)不匮”,服丧守制也被称为是“尽他的孝道(filial obligation)”。可见,子女表达对于父母的爱和感谢是他们应尽的义务。

我们在西方影视剧中常常会看到父母和子女之间说“I love you”,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爱本质上是一种“友爱”,它的产生基于人类的动物性,来源于双方的血缘纽带。但在中世纪宗教盛行之时,这种爱更多是一种“感恩的爱慕”,成为了一种道德上的要求:因为子女受父母的恩惠甚多,所以相应地也欠父母许多恩情。

3. 在个人意志与父母意愿产生冲突时,选择听从自我

《奥赛罗》中,承前引段落,苔丝狄蒙娜对父亲说:“您是我的家长和严君,我直到现在都是您的女儿。可是这儿是我的丈夫,正像我的母亲对您克尽一个妻子的义务,把您看得比她的父亲更重一样,我也应该有权利向这位摩尔人,我的夫主,尽我应尽的名分。”勃拉班修认为,子女服从父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在苔丝狄蒙娜看来,一旦这服从与自己的主观意志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她便选择听从内心,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中追求个性解放的价值取向。《李尔王》中考迪莉娅的一句“虽然没有了这些使我不能再受您的宠爱,可是唯其如此,却使我格外尊重我自己的人格”更是发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呐喊。

综上所述,莎剧中体现的西方孝亲观念有三点。一是子女要顺从父母,这一点和中国孝亲观有相同之处;二是子女要对父母表达爱和感恩;三是在个人意志与父母意愿产生冲突时,听从个人意志。二、三两点与中国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传统孝亲观有所差别,反映了中西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差异。

【一审编辑 刘小玉】

【二审编辑 于一博】

上一条:思生命之哀,反黑暗之势 ——读鲁迅《兔与猫》有感

下一条:桃李春风一杯酒 ——最美的《诗经》爱情,最纯真的情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