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在线文学旧栏目 >> 好书推荐 >> 正文

人面桃花

来源:文学院在线作者:15级 林孟薇
时间:2017-03-17 21:03:02点击:

好书推荐:《人面桃花》

error

内容简介

    《江南三部曲一:人面桃花》是“江南三部曲”的开卷之作。小说讲述晚清末年、民国初年江南官宦小姐陆秀米与时代梦想、社会剧变相互纠缠的传奇人生。因《桃源图》而发疯的父亲突然离家出走;所谓的“表哥”、抱着“大同世界”梦想的革命党人张季元来家寄居……对秀米来说,世界的神秘在猝不及防中突然打开。随着革命党被剿灭,张季元莫名惨死,他与秀米从未在现实中展开的情缘,却通过他留下的一本日记让秀米荡气回肠,也让秀米隐约领悟了革命党人创立大同世界的动机。辗转流离之后,秀米以革命党人的面目重新出现在江南普济。在她的革命蓝图中,混杂了父亲陆侃对桃花源的迷恋、张季元对大同世界的梦想……小说悬念迭生,余韵悠长。《人面桃花》中格非以他一贯的优雅和从容,将一个女子的命运与近代中国的厚重历史交织在一起,通过简单写出了复杂,通过清晰描述了混乱,通过写实达到了寓言的高度。

创作背景

    格非经过十余年的沉寂、辛苦付出,在“江南三部曲”中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创作方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寻求转变成了先锋作家们的共同期许。格非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在先锋作家中,他能站在很高的位置上,在寻求转变的时,他也是引领者。从诗词中选取标题,从古典诗词中提取写作题材,在当时创造了一种新的小说写作方式,也就是诗词典故的小说再叙事,《锦瑟》也是如此,“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人面桃花》是格非对待传统小说的写作方式的态度的转变,可以看做是格非对中国古典诗学的再创造与致敬。

作者简介

    格非,男,原名刘勇,生于1964年,江苏镇江丹徒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他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是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必提的作品。2015年8月,格非作品“江南三部曲”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名家点评

    格非的小说始终体现出一种文学的力量。秀米在故事的结尾寂然离去。这种女性人生的历史性诉求和建构,这种置身于个人与历史的紧密关联中而压抑个体感情的巨大痛苦,使小说产生了深刻的悲剧力量。女性性别境遇与民族境遇、历史境遇的显隐纠缠,人类日常性话题与终极性话题在文本中的同生共长,使《人面桃花》不仅仅给人以阅读快感,意蕴也尤为深长。

——胡玉伟

    格非在这部小说的写作中显得格外轻松,格非写就这部很纯粹的小说的主要原因,绝不仅仅是他技巧的纯熟,更主要的是格非对小说、对事物的一种彻悟和宽容,对历史、对人性理解的一种胸怀大气、达观和淳厚。

——张学昕

经典语录

    1.人的心就像一个百合,它有多少瓣,心就有多少个分岔,你一瓣一瓣地将它掰开,原来里面还藏着一个芯。人心难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看透生死倒也容易,毕竟生死不由人来做主,可要真正看透名利。抛却欲念,那就难了。

 

    2.人生如寄,就像是一件东西寄放在世上,到了时候,就有人来把它取走了。

 

    3.只有寂寞的人才会对时间有精深的研究,倘若你被内心的痛苦煎熬得无所事事,情形也差不多。

 

    4.他一直觉得自己是被封闭在一个黑暗的匣子里,而普济的天空就是这样一个匣子,无边无际。他所看到的就是一些很小的局部,幽暗不明。他没法知道一件一件的事是如何发生的,这些事情是经过什么样的丝线缝合在一起,织成怎样一个奥秘。而现在,他自己就是奥秘的一部分。

 

    5.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论是人还是事情,最好的东西往往只有表面薄薄的一层,这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任何东西都有它的底子,但你最好不要去碰它。只要你捅破了这层脆弱的窗户纸,里面的内容,一多半根本经不起推敲。

 

    6.半夜里,一片昏暗的灯光将船舱照亮了。秀米披衣坐起,透过舱门朝外一看,原来是有船队经过。每一艘船上都点着一盏灯。秀米数了数,一共七艘。这些船用铁索连在一起,远远看去,就像是一行人打着灯笼在赶夜路。起风了,天空群星闪烁。在这深秋的午夜,看着渐渐走远的船队,秀米不由得打了寒战,泪水夺眶而出。她知道,此刻,她所遇见的不是一个过路的船队,而正是二十年前的自己。

 

    7.所有这些往事,秀米以为不曾经历,亦从未记起。现在却一一植入他的脑中。原来,这些最平常的琐事在记忆中竟然那样亲切可感,不容辩驳。一件事会牵出另一件事,无穷无尽,深不可测。而且,她并不知道,哪一个细小的片刻会触动她的心房,让她脸红气喘,泪水涟涟。就像冬天的炉膛边正在冷却的木炭,你不知道捡哪一块会烫手。

 

8.每一次“乱”都大不相同,只有到它乱起来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它是怎样的。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人面桃花》是格非以独特的历史观念并结合生命想象精心营构出的一部长篇小说。有别于格非前期的“先锋”话语,在这部作品中,格非致力于更朴素、更宁静、更温婉、更细腻地去阐释人生,洞悉历史。在对逝去记忆的钩沉和对历史场景的呈示中,向读者讲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演进中,一个并未进入整体与历史主流的女性个体生命——乡村女子秀米,如何辗转奋争于乌托邦理想建构的身心历程及其传奇故事。

小说以光绪二十七年的春天,在家疯了多年的父亲突然从楼上走下来,他的女儿秀米面临着初潮一人在院子洗裤子的时候,父亲却平静地走出家门。之后,一家人百般寻找后仍是无影无踪,剩下的是一个个关于父亲的谜团:他是怎样疯掉的?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预言着什么?在父亲出走的同时;“表哥”张季元从梅堀来到陆家,这张季元的身份又是让人一头雾水。格非在小说开头巧妙地制造了诸多的悬念,《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认为,《人面桃花》在故事层面达到几臻完美的程度。这是一部精致的小说,格非是国内先锋小说作家的一面旗帜。他在小说中制造了许多“迷惑”的成分,故事曲折纷杂,而且有着淡淡的暗示。

古典韵味:

 在小说的叙述方式上,《人面桃花》颇多中国传统小说的神韵。其中最突出的,应该是对故事性的讲究,跌宕起伏,多姿多彩,却又严丝合缝,堪称“考察细密”,其中的神秘玄疑又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与吸引力。

      格非的叙述也比先锋时期显得平实,细节力求生动逼真,情节则清楚完整。这一切似乎都在向古典与传统靠拢,但在这种形似的平易流畅中,却又能分明感觉出这是一部运用“现代”技法完成的小说,而并非传统方式的匠心独运。以小说中的“烟火气”为例,格非曾经感慨先锋以来的中国当代小说太少烟火气,他通过阅读发现,传统小说多描摹人情世故,而“现实的人情世故写好了之后,就能上天入地”,也就是由生动鲜活的形而下达到抽象深刻的形而上,格非将之概括为“通过写实达到寓言的高度”《人面桃花》里有大量的生活细节,格非这样做是想使小说充满生活气息,通过逼真生动的“烟火气”,逐渐过渡到“形而上”,使《人面桃花》的抽象认识最终通过生动的人物命运来完成。

      但作品显示出,通往哲理之思的手段仍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根本原因在于,格非在小说中所设计、表现的情节和细节不能给人以生活的真实气息。它们精致、有声有色,但常常具有象征和假借的意味。《人面桃花》在生动可感上,与中国传统小说完全两样,而更接近中国古典戏剧。

中国古典戏剧往往有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但在舞台这个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讲故事的过程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刻画人物,表现其心理和性格,以及不同心性之间的矛盾冲突,大段的唱词都用于这些方面。在情节的变化上则交代得非常简洁明快。同样,《人面桃花》的生活情节与细节,几乎没有一个是浪费的,几乎都具有丰富的意蕴。比如开篇“父亲从楼上下来了”(离开),秀米向翠莲询问“初潮”(成长),张季元看秀米洗头(性),这些都不是无意义的生活流,而是精心选取的,各有意义所在。它们绘声绘色,俨然生活的真实场景。但在细节的阅读效果中,它们大多具有象征的意味,是此岸为了通向彼岸的鹅卵石,而不是可有可无,点映成趣的海景。

(责任编辑:林孟薇)

上一条:《菊与刀》中的日本民族性格浅析 ——读《菊与刀》有感

下一条:青铜葵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