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在线文学旧栏目 >> 杂文 >> 正文

一面锣的记忆

来源:原创作者:徐建宾
时间:2012-02-04 19:26:00点击:

在我们村里,有一面大铜锣。也许我没记事就有了。

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它有多大,而是它雄浑厚重的声音。小锣的声音是清脆明快的,听起来令人振奋,所以一般也可以快速敲打,京剧的伴奏中就少不了锣声。而大锣则不同,一锤下去,嗡嗡声持续老半天,声音则低沉,充斥着一种厚积的力量,却又令人胆战心惊。

锣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在春秋时候就产生了。你可能会以为我们村有一个乐队或戏剧团之类的,其实没有。虽然它是一种乐器,但在我们村里去算不上是乐器,因为有它的场合不都是在娱乐。

铜锣出现的场合,到现今只有两种。一是丧葬,二是元宵节的香火龙习俗。因为很多节日活动已随着时间流去了,或许是因为太古老繁杂吧,有的则只剩下节日,而没活动了,有的节日和活动都只存在上辈们的记忆中了。

我们是身兼两重身份,(估且这么说吧)第一是瑶族,第二是客家。瑶族身份当然是按民族层面来说,客家应该是从历史身份来说的吧。我们说的是客家话,并不是瑶语。这种情况下,节日活动便多而杂。听上一辈常说起的节日就有盘王节、赶鸟节,这些节日我们这一辈都没有经历过的。

婚嫁和丧葬历来被称为红白喜事。

一般高龄过逝的老人则是“喜丧”,但纵是喜丧,也不是欢庆。

婚嫁上没有锣声,只有唢呐送亲迎亲。而葬礼上则热闹得多,但也仅仅是热闹而已,也不是喜庆,人们脸上是凝重的表情。在我们村,不是亲人过逝,大人一般不会让小孩儿参加村里的葬礼。

葬礼中的锣声,让我觉得有点害怕。鞭炮声厉声震耳,却只在耳朵。相比之下,鼓声则柔婉了许多。唢呐虽说是在奏哀乐,却仍觉得动听,仅是一种耳感,不是像庄之蝶那样听哀乐能静心。婚嫁上也有唢呐,但是是两种调,但我至今没能分清,所以对唢呐发出的哀乐也没什么区别的概念。唢呐声无论哀喜,都不至于令人害怕。

老人咽下最后一口气,过后便一声锣,响而厉,震彻全村。由于是土葬,所以“地理先生”堪测风水后才能选定墓址,一般会远离村子,所以送葬时,锣声长鸣,再远也不绝于耳。

锣声本身应该无所谓哀喜吧,然而出现在葬礼上,配着唢呐声,号哭声,便着实令人心慌。大人可能无所谓,或者别的小孩儿胆大,也无所谓。但对于我,小孩儿,胆又小,便是另一番感受。

送葬队伍中的人们,都着白色的丧服,而“八大金刚”肩上的队伍中间的红色的棺椁缓慢地移动着,格外显眼,格外刺眼。从棺椁一上肩开始,锣声便不断。似在安慰家人,似在送别死者,又似在替死者向人世告别,又似在引死者安然升天。棺椁在到达墓地前不能落地,由人轮流替肩。大铜锣则由两个人紧跟棺椁抬着,后面的人拿着大棰,不间断地敲。一声锣响,震彻云霄,盖过了号哭声。

元宵节香火龙中的锣声我是喜欢的。给我的感觉和葬礼上的不同,也许是两种迥异的氛围所致吧。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元宵节活动便各不相同了。有的地方弄花灯猜灯谜,有的则逛庙会搞社火扭央歌,而我们则是舞香火龙。

香火龙习俗不是非常普遍,据我所知,主要集中在湘南、粤、赣等少数地区,然而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各有千秋。我们家乡的则是以稻草和竹篾扎捆而成。可大可小,一般是七八个便可舞动。到了晚上,草龙身上插满点燃的香烛,舞动起来灵活飞舞,宛若真龙游戏。

舞龙最主要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家平安。在火龙恣意戏耍前,由锣声引着火龙到每家每户祈福——龙头三叩首。而主人则在家门前燃放炮竹,以示迎接,再从龙身拿下三根香烛,插在自家的神龛上。

舞龙是一个喜庆的活动,没有唢呐,但是大铜锣声却是不断的,再加上葬礼上没有的钹,而钹有固定的调子,且写作“其噹其,其噹唱,其噹其噹唱”。它与锣声配合起来全然没有葬礼上的那种“悲喜”,然而锣声在当中依然刺耳,从心底让人惊诧,或者说“惊沉”,似在告诉人们,“祥龙已到,准备接福”,让人惊醒,让人振奋。

在挨家叩首完毕后,火龙会到一宽敞的地方,由一些年轻力壮的人尽情戏耍,其余人则择一高地远观,通红的火龙游走着,翻滚着,时而留连顾首,时而飞舞环绕。而锣声,似在引导它,还似在激励它、鼓舞它。此时,龙身上的香烛已更换了几遍了。

深夜,锣声渐息了。火龙安静的被焚化升天。

一面锣,承载了许多往事,我知道的,还有我不知道。

她见证了一段历史,我又以我主观的感觉来见证了她的一段,这一段成为了文字,走进了我的记忆,定格的画面依然声色俱存。

(责任编辑:汤莹)

上一条: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对西方世界的影响

下一条:谈谈文学创作中的风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