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在线文学旧栏目 >> 杂文 >> 正文

谈谈文学创作中的风骨

来源:原创作者:岁月
时间:2012-02-04 13:33:00点击:

《文心雕龙》风骨中说道“怊怅述情,必始乎风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此谓之“风骨”。“风”即,记述真情,而且就犹如人体的生气,缺少了它就如身体缺少了灵气。“骨”,即“铺辞”,辞藻要精要,发言要端正。

字义上看,“风”,骨气是生命之属,而“文”和“辞”是文体之属,两词连缀在一起,更体现了生命力的灌注和张扬。对于“风骨“,李建中先生认为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创作之始,也是一个由内而外,由性而体的过程。

本人认为风骨既是一种文艺风格特点与作者的文风,志趣有关。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是不可向外人道也,但刘勰《文心雕龙》告诉我是可道的,还可具体用到文学创作中去。“风”即强调文章内容充实,不浮夸乱造,不缺乏情志,内容表情言志,能以情动人。“骨”即重视文辞,“析辞必精”,重视文采,辞藻精要。与此同时,刘勰还强调“风”还体现在气上,即文章的整体风貌,参透出作者的气质,这应该是较高层次的,如“建安风骨”,能洋溢着一个时代的“生命之气”。

在此之前,“风骨”最早用于魏晋人物品评,两晋后逐渐用于评论书法和绘画,刘勰是最早提出文学批评上的“风骨”,它有继承发展,讲究情,貌,趣,以及作者整体格调和文本形式等。

风骨要求创作时文质兼美,内容和形式并重。

而从古至今,作者在文学创作上不知道犯了多少错,爱偏好其一,后来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就是在针对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骈文体。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因此韩愈继承陈子昂率尔提出“文以载道”。文章内容真情实感才能叩击读者心灵,触动灵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鹰隼翰飞戾天”。伟大的作者是以“我”的视角来看待人生世界。这必然有一种高度深刻的自我认同体验,它能使文学作品洋溢着一种撼人心力的作家自我人格力量,闪烁着作家个人体悟与发现的真理之光。只有这样深刻的解剖自己,才能使读者和作者到达高度的共鸣,从而感动读者,例如巴金的《小狗包弟》。

形式在很大层面以语言表现,但不止语言,还包括结构,句式,音调。优美精炼的语言是一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必然条件,它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文学语言坚实不轻浮,文辞声调凝重而不板滞。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融合,文学内容的表述要靠语言等文本形式,而优秀的文本形式对于内容情感的抒发又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说,楚辞中“兮”字的运用,对于情感的抒发有很大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有这样的高度呢?

刘勰在内容与状态上对含风之情提出四个要求。一是“清”,即情志要求纯正不杂,篇中言“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二是“显”,即“情”要表达得强烈明显,篇中言“深乎风者,述情必显”。三是“明”,即鲜明、明晰,篇中言“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这里“风清”和“明”相对应,“骨峻”和“健”相对应。四是“遒”,即遒劲。如果“情”的表达能够达到“清”、“显”、“明”、“遒”。

于此同时还强调“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之术”,主张想古人学习,然后再融会贯通有所创新,而不是盲目追求新奇的创作方法。这点我想对于现代的作家,像鲁迅,周作人,钱钟书等是获益匪浅的,他们既学习了经典古籍,由加以融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责任编辑:汤莹)

上一条:一面锣的记忆

下一条:写给自己的一封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