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在线文学旧栏目 >> 杂文 >> 正文

杂感集之读书会有感

来源:原创作者:胡力午
时间:2013-11-04 21:05:00点击:

< 一>杂感

把一段缠绕的思绪整理成文,把一点生活的故事印制成文,时光交杂着情感,映出斑驳阴影下挥之不去的点末。在感叹时光时光之余,总有那么一点挥之不去的忧伤。不得不去怀疑人生是否像挤牙膏一般,牙膏越挤越少,牙齿却越刷月白。如果牙膏的本身印证了时光的流逝,把牙齿的洁白比喻成思想的洁净,而纳牙膏的容器本身呢?是否也印证着心思上越来越狭隘呢?不去怀疑,不懂存在,没有接纳,没有思考,何谓思想!

《圣经》云:“合理的怀疑不会让人远离主,浮浅的认信却不能代表什么!”我能够确信不必要的怀疑,所以也不需要否认不必要的肯定。我只想说,我有一个信仰,我却不是一个披着圣衣的圣徒;我即不存在行着圣徒的神迹,而只是平凡着而不完美的活着;我怎样的揣测上帝,怎样的感受一份不完美,就怎样见证了一份文化,一段历史。回忆过去,在每一次铮饶岁月中,曾经何时从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变成一个有对信仰追求者,在错杂交织的情感道路上历经每一次失败的人生,品味艰辛,感受成长,见证失败,感受人生,品味成长,做次见证。在心灵的蓝田上洒下一抹春痕,种下一颗树苗,等待风雨,长成参天,这就叫信仰。等待着种子在心灵深处木秀于林,枝繁叶茂。与人生道路上,似信仰一般,禁得住诱惑,才能经得住风雨。有人说,人终归只有短短几十百来年的岁月,我们往往看到的只是这几十年的成就,却忽视了远在天际之边,有一个永恒的殿堂等待我们。我想说的是,也许你所处的现今正是一个天堂,而你所经历的每一份不完美终归会交织出你完美的人生。不要对谁埋怨,也不要对某事抱憾。细细品味一条河的韵味,你会发现不管是一座山的崇高,还是一条河的宽阔,都将是一份美的经历。

< 二>杂记

你在经历,所以从来没有残缺。因为有感,所以成就了一种文化,一段历史。

还清楚的记得这次读书思想交流会的情形。人都说因为相聚,凭着的是一份共同的信念。我们之所以相聚,凭着的也是一份对书的喜爱。有一份对真理的执着就能够把你我他相连在此。一个主题,汇集思想,够探讨一辈子。所以,交流会上总有说不完的话语。你陈述观点,我直面反驳,大家以口为剑,争锋相对,却不失谦和之度。因为明白那所有的表态总归不会是一种行为的制造,也就对事不对人,单单的把它看成一宗观念的陈述也就够了。

这次我们探讨的是教育制度,但始终多少没有讨论到制度上面来。然而也要因此为之感谢的是少了清末明初茶馆里贴的“莫谈国事”的横幅,应者“制度”这一词语,终归和政治有了些挂钩。没有政治,就谈不上体制,没有体制,也应付不了思想不等于实践。谈论教育制度,从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认为各自心目中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有人认为是对真理的寻求,有人认为是对社会的引导,有人认为是为了一份工作,而我直接了当的认为了现实国家法律体制外的维稳。这种应承而出的观念所处的出发点其实和“对社会的引导”如出一辙,同属一脉,但仅因为这样太过直白的陈述,而被另外一位“弟兄”调侃为“你考公务员去,胡锦涛绝对喜欢你”,或“皮笑肉不笑”。话锋所指之处,不过是对于我的一种埋汰,但也因着这种“埋汰”让我甚是欢喜,欢喜之处无非因为认定着有了不同思想的碰撞,才会有新思想的火花。然而就我观点而论,思考的出发点莫过于把教育的时代背景换一下去设想,假如我们现在身处的不是一个和平的、最求经济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将会是怎样的?例如我们身处在的事一个战乱频繁,战火连天的时代,或者说我们身处的是一个无政府主义时代或是一个原始的个人主义时代。教育又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形式呢?我们没有经历战火纷争的年代,不能够体会在那一时期谈论教育是一件多麽奢侈的事情。就教育而论,不可厚非,它既是基于强制性的一面,又是对人原始思维的一种同化。把教育引申到每一个不同的时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我们所接收的教育、思想会有很大程度的不同,而这样一种不同思想教育的背后,往往是遵循的这个时代的体制,而这样一种体制是出于对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态势出发的。不知道是我对“教育”这两个字眼的理解错误还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错误,我始终不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对“真理”的寻求。如果真理已经在教育的体制下规范化了,那就说明“真理”已经变成一种常态,而这样一种常态化的“真理”,它还需要寻求吗?莫过如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制造更多的圣人,而只是为了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下,达到一种与道德同步,在不损害国家利益、不触犯法律的情况下达到一种对社会、于国家稳定的状态。教育也不能制造出“圣人”。我不敢想象在我们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成为圣人的时候后,这个社会将会是什么样的?这样的一个“圣人”社会是否还会有文化、有历史?而这样一个“圣人”时代,会不会像静潭死水一般停滞不进呢?完美的事物是没有文化的,全能的上帝没有文化,因为他是完美的,是创造者,是天地万物的“一”,事物的始涌着。亚当、夏娃没有偷食禁果,也不会有“罪”的诞生。我们不能理解亚当夏娃偷食禁果之前会是怎样?就如不敢想象中国“天宫”怎样千百年如一日的活着。这样说来,所谓的残缺,恰恰照亮了历史这一盏青灯。对于一个没有文化、没有历史的时代,它也许就像一张白纸一样,虽然洁净,但却看不到实质的东西。久而久之,人也看腻味了。生活中不乏有很多“抱残守缺”的列子。下午的读书会,上午去福利院做义工。记得福利院的阿姨让我们思考为什么上帝造人要把她们造成如此?以前给出的答案是为了让他们荣耀我们,让我们内心感到平安,正如绿叶托着鲜花,丑照映出美一样。现实的差异满足了出内心的平安。也正因为这样的答案,让我怀疑了上帝的公义、公平。而现在给的答案却正因为有他们,正应为有着这些社会上的各种差异、不完美,才会有着这个社会的文化、历史。社会进步或倒退留下来的点滴足迹。所以,在很多时候不要抱怨身边的不完美,不要因为这样或那样、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体制差异而心生出埋怨。不要太在意是否成为“富二代”“官二代”还是沦为“屌丝”、“啃老族”一流,也没有必要埋怨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地狱还是天堂。

在当前的教育制度下,虽然存在着种种的缺陷。不单在教育上是如此,各个行业领域也是如此。历史事实证明,这样的一种社会现状就是一种社会常态,是造物主的伟大用心。没有缺陷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何来历史。我接受这样一种在制度、文化上的缺陷,因为我是受这种文化熏陶长大的。我荣耀我并非圣人,因为我相信历史并非由英雄书写的,文化也绝非圣人造就的。而这样的荣耀,当属于每一个有残缺而当有残缺的人;当属于造就我们身后这样或那样残缺而照成的差异的造物主。教育造就了一批批平凡的人,在这一批批平凡的人中,又因为不平凡的命运或品格、坚韧或懦弱的性格差异而造就出来的人生差异。成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作家、学者、医生、商人、战士、平民、酒鬼、赌徒等等。如此说来,所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不在是所受的教育的高低,一切貌似已经命中注定。到这儿,也算是为普天下千千万万个失败的人找到一个失败的理由了吧!

(责任编辑:王亚静)

上一条:捞起那枚新月

下一条:写给四年后的自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