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在线文学旧栏目 >> 杂文 >> 正文

溯源与经典

来源:原创作者:翟博星
时间:2014-05-06 20:25:00点击:

你得知道“溯源”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比如王安石有首以《桂枝香》为词牌名的词,而《桂枝香》得名于唐代状元裴思谦的一首诗。裴思谦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在最后一关结束后,和同伴们到长安著名的风月场所平康里寻欢作乐。忽然有人报喜说他中了状元,裴思谦喜出望外,尽情风流一夜,第二天赋诗说:“银釭斜背解鸣珰,小语低声贺玉郎。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惹桂枝香。”不止如此,诗中的“夜来新惹桂枝香”又来源于古人将科举考中比作“折桂”或“蟾宫折桂”。而 “蟾宫折桂”之典出自《晋书》,晋武帝让郄诜做个自我评价,郄诜毫不客气地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截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美玉。”后人就以“蟾宫折桂”比喻科举高中。

看,如上关于用典的“溯源”,只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冰山一角。

几年前,从一位英语老师口中得知《老友记》是一部很棒的老片子。自己却一直认定老片子等于过时的片子。直到如今才幡然醒悟,当许多人力荐一部作品时,它可能是风靡当下的,当许多人隔了许多年仍然津津乐道时——很显然,它不是类似无聊榜单中畅销排行第一的书籍,而是经得住时间考验和人类拷问的经典。

《老友记》就是其中之一。

很庆幸搜狐重购版权,让1994年开播的《老友记》时隔20年重回银屏。视频开始后有一小段文案设计印象深刻:“如果一生只能看一部美剧,那么肯定是《老友记》。”再同意不过了。

这就如同“如果一生只能看一本书,那么肯定是……”的问题。

如果你回答肯定是A书,因为在某个时空你和作者发生了心灵的碰撞,或者某个优美的语句打动了你,或者获得的快感是你不曾亲历过的……究其所有原因,都是你从中获得了愉悦和美的享受,而这种享受正是从文章的遣词造句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产生的。

修辞手法的源头是赋、比、兴。沿着这条几千年来曲折的河流,我们找到了具有崇高地位和深夜影响的文学著作——《诗经》

龙应台《目送》结尾的一段话感触很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似乎在这段看似简单实则蕴藏着浓烈情感的话语里去分析修辞实在大煞风景,而这恰恰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多少人读罢此段潸然泪下。

曾有人评论“《老友记》在美国情景剧中的地位如同乔丹在NBA中的地位”。虽不敢妄断《老友记》的地位,但从评论中可见一斑。

我们在诸如《生活大爆炸》、《爱情公寓》等情景喜剧中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剧作家们从经典作品中有所启发并获得灵感,他们从原作中汲取最初的营养,经过智慧的加工,融合流行元素有所创新,创作出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口味的作品。最终的成品大多成了风靡一时的流行片。可是,我们捧腹大笑也好难过落泪也罢,它们往往难以有让你来来回回反复看的冲动——后劲不足。

这大概就是流行与经典的差别,前者靠吞咽,后者靠咀嚼。

1994年是美国影视文化高产年:《阿甘正传》、《这个杀手不太冷》、《肖申克的救赎》、《低俗小说》、《狮子王》、《老友记》等经典大作。20年过去了,迈过21世纪的门槛,这类作品投射出的光芒仍然泽披后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的精神,其地位是当代商业电影等文化产业无法望其项背的。

“溯源”的过程辛苦而漫长,期间间或红极一时的作品诞生,但也伴随着众多炮灰的牺牲。一旦追溯到源头,那份炙热的情感在时间拷打下或许早已流于平淡,但借用一句茶谚:“冷水泡茶慢慢浓”,余韵犹存,我心依旧。

一篇纪念《老友记》的文章里说到:“剧集虽然结束,生活依旧继续,有朝一日续拍电影版,只需要敲开门,重新把镜头对准那六位老友,不必费尽周折,不必客套,只要打个招呼,说声回来了,那么胶片流转,笑声依旧,一切自然而然。”

仅以此篇向《老友记》20周年致敬。

(责任编辑:陈慧艳)

上一条:周易:拥抱真实想法

下一条:浅谈教育二三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