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在线文学旧栏目 >> 杂文 >> 正文

对,是那一心底的温柔

来源:原创作者:付艳红
时间:2014-12-05 23:21:00点击:

你也许会有这样的经历,犯下过许多明明知道不能犯的错误,或者做过许多明明知道不能做的事。

很多时候,无论是真理还是生活经验会在我们的大脑中发出“不能行之”的信号,可就感性的角度来说,理性终究还是敌不过。我们曾经也不无迷惑过,明明是不对的,为何还要去做。后来,韩寒用《后会无期》的台词告诉我们:“小孩才爱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或者爱恨。”然后或者说然而,慢慢的,我们都会从小孩成长为大人。

小的时候以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是黑的就是白的。后来才知道其实还有灰的这一回事,于是慢慢的我们也开始小心翼翼地试探着踏出自己的脚步走进灰色地带,再后来我们开始肆无忌惮。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就算不是错误,也没有人能说自己所有的决定和行为都是纯白至善的。

比如说,你明明知道不能浪费水浪费电,可是为了一时便利只好“委曲求全”;你明明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吃不上一口热饭,你却还在做着浪费食物的行为;你明明知道大街上有人向你伸出手需要帮助,你却假装没有零钱或者干脆漠然无视……我们做着多少明明知道不该这样做的事。也许你有正义感,你有是非观,但是如龙应台所说“很多人的正义感、同情心、改革热情或革命冲动往往来自一种浪漫情怀,但是浪漫情怀从来不是冷酷现实的对手,往往只是蒙上了一层轻雾的假的美丽和朦胧”。我们终将从小孩变成大人,成为我们当初厌恶的样子。

可我既然想对这个命题写点什么,表达点什么,就这样得出一个这么悲观而又过时的结论未免太非主流。

记者在对与错的问题上对大众的引导作用很大,而且记者这个职业是大人世界里的对错。往往人们对于一件事情的对错判断就来源于新闻媒体对于它的舆论导向,所以要求的真实客观有效性也会特别高。

最近的韩剧《匹诺曹》正在盛头上,有人说“棒子国”的剧太脑残,但我不得不欣赏其能明显的反映社会问题,甚至能拿政治因素开刀。该剧讲的是一个不能撒谎的女孩在成为一名优秀记者的路上怎样不停的奋斗。一开始,男主角因为误会与记者的不实报道导致家毁人亡,其中的记者就是女主角的母亲,一味地责问当时还只是个孩子的男主的父亲的对错。孩子相信父亲,他的世界里只有父亲是没错的,记者相信什么新闻最有噱头,他的世界里只有利益才是对的。剧情不再展开描述,可是记者对事实的误报却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恶果。记者其实是一个很苦逼的事业,新闻讲究时效性,所以哪里出了什么事,务必就要冲在最前面,劈荆斩刺拿下第一手讯息,难免带了许多功利因素,也让事实失真。只是,理性的记者提供的应该是事实,不是情绪。柴静的书里充斥着“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的观点,曾国藩也说得对:“世间事一半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的”。女主角母亲作为一名记者没有用客观事实去评估对错,让爱恨和利弊蒙蔽了双眼,最终惨酿悲剧。这难道就是大人世界里的对错?

不是的,因为就逻辑学来说,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你不能因为别人踩了你一脚就把别人定义成十恶不赦的坏人,同样你不能因为一件由爱恨利益包装的事故就对新闻传媒失去信念。世界从来不像意想中的那样好,可也没有那么坏。而且剧中的那个记者实在是太“变态”了,就目前的剧情来看,她对自己的女儿都能简单粗暴对待,根本就是工作上的机器,心底没有一丝温柔可言。更何况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还是分得清对错,有一腔的正义和同情心,也许会过于理想主义化,但是我们该期待这种理想主义比龙应台描述的那种浪漫主义要深刻。

或者也许你曾经犯下了错误,也许你曾经做了不该行之的事情,但是请不要腐蚀了心中的是非判断力与正义感,不要忽略了心底的温柔,因为对是那一心底的温柔。

(责任编辑:樊维)

上一条:印象 国乐

下一条:听儒学讲座杂感-论儒学普及之片面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