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在线文学旧栏目 >> 杂文 >> 正文

志于仁

来源:原创作者:13级 李丹霞
时间:2015-04-26 17:05:00点击:

“仁”,为会意字,《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在小篆的形体中其左为“人”的侧立之形,右为“二”,即是重文的记号,也就是两“人”之意。意味着“人”与“人”相处就要“仁”。可见中华的先祖在造字之时,已思“以文载道,因文垂德”,将人之为人,待人处世之道蕴含在汉字中,传承千年以昭示后世子孙。

何为“仁”,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能将“仁”恪守于心,身力行之,并将其阐述弘扬以至为万世之宗者,莫过于圣人孔子,孔子曾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智哉,斯言,若一人能行仁,则可家和友睦;一君能行仁,则其国必政通人和,海清河晏;苟天下皆能行仁,万世可保太平昌盛。

《礼记·大学》有言“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仁善于人,当为无价之宝。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他认为,仁者应该像大山一样岿然不动坚守自己的信仰、信念,淡泊明志,不被物欲所左右,要有“泛爱众而亲仁”的心,因此他奔波列国弘道以济世安民,他在卫国匡地被围困七日七夜,依然弦歌自若,演习礼乐,匡人于是知道了他是一位推行仁道的圣人,就退兵了。孔子以仁德之举扭转了危局,真正做到了“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故君子相交,必“依于仁”,即与人为善,爱人亲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与人交往中能推己及人,多为他人着想,急人之所急,难人之所难。故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境界差别。人生于世,都渴望于茫茫人海中寻一知己,故谓:得之我幸;弗得,我命。而春秋时齐国贤相管仲可谓幸者,“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俯仰一世间,能得一生死至交,幸莫大矣。而这段传为千古美谈的管鲍之交,正是鲍叔牙以仁善之心对待管仲,知其难而宽容其过的善举所结下的善果啊!据记载,管仲和鲍叔牙曾一起经商,管仲出的本钱少,分红时却要多拿。别人都说管仲贪婪,鲍叔牙却解释说:“他哪里是贪这几个钱,是因为家里贫困,是我自愿让给他的。”管仲曾带兵打仗,进攻时他躲在后面,退却时却跑在最前面。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愿再跟他去打仗。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真是怕死。”鲍叔牙替管仲辩护,始终以仁善之行对待他,是爱惜他的才能。后来二人各侍其主,公子纠败,管仲被囚,又是鲍叔牙向齐桓公引荐管仲,免其死罪而成其贤相伟业。后人便以“鲍子遗风”来称赞鲍叔牙善待朋友的仁义风度,管鲍之交更是成为中国人代代相传的佳话。

而推及于一国,国之君王,依“仁”治国,更可谓关乎存亡。《大学》中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唐太宗以仁德治天下,启用魏征等一批直言进谏的贤臣,励精图治。相传贞观二年,京畿地区发现蝗虫。唐太宗前往禁苑,看到蝗虫,抓在手中,咒骂说:“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可让你吃我的肺肠。”抬手要把蝗虫吃下去,左右侍从官员连忙劝阻。唐太宗却说:“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于是把蝗虫吞下。本年,蝗灾无害。贞观之治,国泰民安,万国来朝。繁荣昌明的大唐盛世正是太宗仁善为国,亲民之德的善报,顺应天道而得其佑护!而像周幽王之类暴君,荒淫无度,亲佞远贤,残害忠良,不施仁德。终致天下大乱,身首异处,为人神所共弃。正如屈子所言“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不以仁善为人,为政,又怎么可以使人从内心诚服。暴力和杀戮只能消灭人的肉体,于人之精神与信仰是无计可施的。仁者无敌,惟仁人可使人敬而善,惟仁君可使民安而服,可为万世开太平。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所谓上行而下效,今之暴行肆虐,假货遍地,伤天害理,无法无天。当为孰之过?惟望人人自省,遵守天道,复于仁行,以心法自约。善念生,恶自败,则天地可复明。“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责任编辑:徐丹)

上一条:当你的白衣失去信任

下一条:乱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