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在线文学旧栏目 >> 杂文 >> 正文

距离的微妙

来源:文学院在线作者:14级 李君雨
时间:2016-05-20 23:27:29点击:

    生活中,没有人可以是一座孤岛,总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而但凡涉及到人际交往,人们都会谈到“距离”这个词。不难发现,距离的时远时近,总是带来一些微妙的结果。

    就距离本身而言,大多数人是排拒的。因为它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隔阂。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通过架一座桥梁来建立联系,那么我们自发意识下的距离就是将这座桥梁无限地延长,让人不禁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距离所带来的这种失落和无助感,或许我们以前体会不深,但当我们提上行李,告别父母,离别朋友,踏上一个人的旅途时,便显得格外的深刻。当距离长时间地存在后,我们常常会担心长时间的分别会使曾经有的友情渐渐淡漠,曾经有的朋友渐渐疏远,曾经有的欢笑永远停留在过去,曾经有的美好也将永远成为回忆。由此生发出深深的对距离的厌恶感。所以,我们客观生活下的距离是难以直接产生美感的,即便是距离的拉近,也让人难以谈及它的美感所在。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一位将士从搭乘的列车上无意中看到远处一家住户的一位年轻、温婉、漂亮的女子,便久久难以忘怀。然而当他满怀欣喜与期待找到那户住所见到他所向往的女子时,结果与他想象的恰然相反。显然距离跟他开了个玩笑,让他的视觉产生短暂美好的幻觉,当距离拉近,一切美竟全然化为泡影。此外,向直接的现实生活层面去挖掘,也不难注意到婚后的夫妻总会经历一段以争执为家常便饭的生活阶段。顾城与谢烨如此,因生活中久积的抱怨渐渐走上文坛之星双双陨落的不归路;徐志摩与陆小曼亦如此,因最终的观念相左而留下了永远无法释怀的遗憾。或许适当地缩短距离让彼此有发现美感的机会,让彼此接触了解,发现彼此的价值和意义,但“物极”亦有“必反”之时,距离近之再近,也容易发现对方更多的不足和缺陷,需要一段艰苦的磨合来适应这“必反”后的结果。

    距离的微妙便在于此,可以将美变成不美,亦可将不美转化为美。距离难以产生美,并不是意味着在任何情景下它都没有美的形式体现。距离产生美本就是一个美学命题,是说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时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在生活中,当距离打上了人们的主观色彩,融入到人们的主观细节生活中去,它便也带上了浪漫色彩,附着了诗意。“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可谓展现“距离产生美”的名句。在这朦胧的淡淡雨雾中,走近初春新发的草地并不能发现它的美,但从远处望去,却能发现绿意的萌动。如同专业摄影一般,当镜头距离由近拉远,便能发现生活细节中潜在的美感。再者,就前面所说的离别而言,虽然我们担心关系因距离而疏远,但事实上有时正因为有距离,感情才愈加强烈而深刻。当没有距离时,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一切都被视为是理所当然。但当距离突然产生,习惯被迫改变时,心理思维的惯性会让你长久的怀念过去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地会让你生发出许多对过去一些事情的珍惜与留念,所以,离家后的游子会更加思念家的温暖,分别后的友人有时也会更加想念彼此。

    然而,无论距离能否产生美感,距离本身的体现形式多样,就是微妙有趣的。简单来说,距离分为两类,即具体的距离和抽象的距离,在这两类下还可细分。具体的距离不必多说,有时间上的和空间上的。如川端康成的一句:“凌晨四点起来,发现海棠花未眠。”海棠日夜开放,作者却在这独有的一夜凌晨发现了它的美。平日的时间里都是随时可见,未觉有特殊的美,但当时间产生点错开的距离,便能感受别样的滋味。再如时间的久隔让我们学会了忘记等都是时间上的距离的体现。

    抽象的距离感情似乎更加强烈,即不美演变成莫大的悲哀,美则幻化成深沉的情愫。“当时只道是寻常”,“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慨叹,似乎吐露着词人沉重的哀伤与悔恨。一方离世,从此天人相隔,距离跨越了生死,便更显凝重,这种无法缩短、无法挽回的距离或许是人生最大的痛楚。而诸如此般的痛楚,无非是让我们学会珍惜当下近距离的美,不要留下远距离时的遗憾和悔恨。同时,在《家》中,鸣凤与觉慧身份地位上的距离,觉新与梅表姐感情上的距离,以及高老爷与青年一代思想上的距离都成为一段段悲剧的导火索,无不让人悲叹惋惜。而失意诗人归隐后与官场入仕的距离,又酿成对山水的沉醉和热爱,凝结成一首首明秀优美的诗歌。

    人生无处没有距离。它是现实的,带给我们莫名的忧伤、潜在的悲痛;也是浪漫的,带给我们诗意的美感、意外的享受。我们或许应接受距离,接受它带来的微妙结果。

(责任编辑 赵倩)

上一条:若说命中有贵人

下一条:我的中国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