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在线文学旧栏目 >> 杂文 >> 正文

记林少华老师讲座

来源:文学院在线作者:16级 周玉
时间:2016-11-29 20:01:30点击:

    林少华老师讲座的那一天,院里组织年级大会,所以我没有时间去参加,但是事后我在网上观看了林少华老师的视频记录。虽然音质不是很清晰,但我还是半听半猜的听完了这次讲座。

    我对于林少华老师的认识来自于书商在日本文学书籍上打上的“林译精品”,而林少华老师的翻译作品也确实担当得起“精品”二字。我的英语老师常说:语言的美是在翻译过程中失去的东西。而林少华老师将日文翻译成中文之后又不失原文的韵味与诗意。林少华老师的翻译作品中,数量最多的就是村上春树的作品,林少华老师本人最熟悉的作家也是村上春树。在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发布后,村上春树又一次与诺奖擦肩而过,这次,林少华老师来到我校专门举办了题为“村上春树为什么没得诺奖”的讲座。

    林老师十分“年轻”,虽然已经六十多岁了,可从他身上看不出一丝老态,他浑身上下散发着年轻人有的蓬勃朝气,这让我感到十分惊讶。修养和学识可以影响人到这种地步吗?不仅仅是神态上的年轻,林少华老师思想和精神上的年轻才是最主要的。林老师和我们这些九零后,甚至是一些零零后照样可以谈笑风生,时不时说一些网上流传的段子,和一些无伤大雅又能带动气氛的玩笑话。在讲座结束之后,人们用来形容林老师最多的词语就是——可爱。

    在讲座的过程中,林老师首先讲了诺贝尔奖的发展史,感叹了诺贝尔先生对人类的文化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对诺贝尔其人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随后便开始了对文学之美的讨论以及对近几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剖析。“文学是个美妙的东西,他不同于科学的理性之美,它是存在于人们感情之中的感性与诗意之美,”林老师在说文学之美时,多次强调了中国的古典文学,他曾开玩笑说道:“我作为一个外语教授,经常是被同行视作‘叛徒’的,因为我总是强调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性而不是外语的重要性。”讲座的过程中,林老师旁征博引,一会是古典诗词,一会是外国文学名著,各色专家的文学评论也是信手拈来。在谈及爱情时,他坦言自己年轻时没有谈过恋爱,除了因为国家政策的影响,还因为他将别人谈恋爱的时间用来读唐诗宋词了。他说读唐诗宋词是一个中国人能免费体会到的最高级享受,是聪明人的享受。在谈及今年荣获诺奖的歌手鲍勃·迪伦的时候,他将鲍勃·迪伦的歌词和李白苏轼的诗词作对比,并认为迪伦的歌词是否能被看作独立的文学作品这一问题是值得商榷的,而李白苏轼的诗词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诺奖颁发给李白苏轼,他是服气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将一个文学奖项弄成了音乐奖项。

    对于村上春树没有获奖的原因,林老师总结了三点。一是村上春树的作品现实批判性不够强,诺奖评委会更加青睐于勇于揭露现实的理想主义作品。虽然村上曾发表过著名的“高墙与鸡蛋”的演讲,但是在他的作品中这一理念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甚至开始变味偏离了。二是村上的作品的民族性不够强,没有明显民族特征。不像马尔克斯笔下充满着拉丁美洲特色的马孔多小镇,不像莫言笔下充满着中国北方气息的高密乡。村上笔下的樱花都没有日本大和民族的美感,而是“从开裂的皮肤中鼓胀出来的烂肉”。三是翻译的原因,村上的文字在被翻译成英语时,其中的诗意美感消失殆尽。而日文与中文有许多相似之处,甚至在日文创制之初就曾大量借鉴了中文,现代日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汉字组成的。中日之间的转换都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来语言中的美感。可惜的是诺奖的评委中没有人懂日文,也少有人懂中文。

    林老师这次的讲座,除了让我们对村上春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我对文学之美的理解又进了一步。对此林老师打了一个比方:看到深秋落叶,不是像只会理性思维的人一样觉得仅仅是生物新陈代谢的过程,而是体会到事物萧瑟凋零的悲伤,听到了世界与自然的语言。这便是文学之美。

(一审责任编辑:李佳欣)

    (二审责任编辑:刘子涵)

 

上一条:《浮生六记》续记

下一条:斯人已去,英魂长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