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在线文学旧栏目 >> 杂文 >> 正文

为伊消得人憔悴

来源:文学院在线作者:16级 袁宏宝
时间:2017-04-28 21:33:30点击:

    柳永在《蝶恋花》中写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为王国维所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之“第二境”。虽然表达的是思念恋人的绵绵情意,但用来形容成大事业、做大学问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忘我坚韧精神,似乎更赋予了这两句词不朽的精神内涵。求知问学之路漫漫,唯有心无旁骛,方可有所增益。

    上学期听过湖南文学学会副会长陈蒲清教授的题为“心无旁骛,求知问学”的讲座,老先生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应当怎样读书。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求知读书,应当先博后约。“博”体现在哪里?首先广泛阅读能够提升基础文化修养的书籍,做到文理结合,中外相通,打牢深入阅读的文化根基;其次,读些修养身性的书,知行合一,重在实践,提升求知问学的道德修养;最重要的是研读专业书籍,专而精,像华罗庚先生说的那样,把书先由薄读厚,再由厚读薄,提升专业素养,把先前建立的文化根基和日臻纯美的道德修养融入学术研究的血脉中去,做一个善良的学者;最后,在精深研究之余,读些高品位的消闲书籍,活动活动绷紧亢奋的神经,顺便广博见解,拓宽视野。教授说:“要把各种有用的知识组合起来,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框架,就跟图书馆的图书有分类一样。”他还说:“把无用的知识排除掉,不要花力气记忆‘碎片化’的知识。”听完老先生的讲座,我豁然开朗,感到自己之前的阅读像没头的苍蝇乱撞一样,不成体系,没有章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前进的目标,正好整装前行!

    明确了今后阅读的方法与目标,回顾以往读书的经历,也并非一无是处,似有可圈可点的一两处地方。出生于传统家庭的我,祖上都是淳朴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不谙世事,更能体会历史的珍贵,所以重视古典的熏陶。父亲在我小时候对我家教甚严,辅导学校功课之余,帮我扩展知识面,我自己也因而掌握了一些文学常识,在同龄人懵懵懂懂的时候,我就已经可以准确地说出四大名著的名字、作者和他们所处的朝代,凭借这一点,我在小学好多次语文考试中的填空题上沾光不少,也因而由名入实,开始阅读四大名著。青少版的简明文字、精美插图,以及一些及时的注释,加上页脚的小常识之类,如普陀山、虎牢关之属,也算在当时认为枯燥乏味的校园生活之外为我开辟了一块妙趣横生的文化绿洲。这也成为幼稚的我乐以炫耀的资本,接老师的故意的话茬,接一句诗的下半句,都会引来周围同学的热切注目,当时感觉蛮不错的。之后由于年龄的增长、应试的需要以及老师的教诲,渐渐地不以炫耀为意,而是自发的去读一些必要的书籍。《平凡的世界》对我影响最深,印象最著。少安、少平的奋斗历程,农村生活的田园图景,中国社会的起伏变幻,过我眼,入我脑,经我手,化作一行行走心的批注,心里颇多欣慰之感,感到这本书没有白读,起码有收获。《活着》、《古文观止》、《格列佛游记》等等,都曾与我为伴。这些都是我自发读书,不成章法的体现,幼稚的试验,带来惊艳的蜕变。

    进入大学之后,自然不能再乱读一气了,需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方向、有毅力地读。作为中文系的学生,要对得起中文系大学生的头衔,经典书目必须要读。可以根据专业课程的设置,安排读书任务,先秦文学读《诗经》、《楚辞》,现代文学读《呐喊》、《彷徨》、《子夜》等等,既增长了才学,又可以辅助专业课程的学习,大有裨益。“华山再高,顶有过路”,中国赋学会会长、南京大学许结教授在“至善讲堂”上说过,读书要如生命的遨游,得学会自己转苦为乐。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正定县委书记的时候给乡亲们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爱读书,常常点着煤油灯看砖头厚的书,总书记本人也说过,他自己兴趣广泛,但最爱的还是读书。心无旁骛,求知问学,经世致用,才有了今天的繁荣昌盛,泱泱华夏!这对于我们晚辈后进教益良多,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博与精、渐与顿、得与失,求知问学之路,你我共勉。心如止水,心无旁骛,只有宁静方能致远。挟登泰山之志,怀清风明月之心,履薄冰之路,历遍春秋寒暑,遇名师指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上一条:岳麓早行,专心求学

下一条:专注是力量,更是习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