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在线文学旧栏目 >> 杂文 >> 正文

和而不同,周而不比

来源:文学院在线作者:16级 伍芳
时间:2019-03-24 22:47:17点击:

   没有正式接触比较文学之前,我以为比较文学顾名思义,就是在对比中找寻不同。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比较文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最初发端于法国,伴随世界主义文学的觉醒而产生。在法国学派、美国学派相继对比较文学定义进行丰富和完善后,中国学派基于东西文化交流日益增强的现实,有了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自觉对抗,以求文化交流的平等。因此中国学派将比较文学定义为跨国、跨学科与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

   比较是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哲学上著名的问题:“我是谁?”课程伊始,比较文学的上课形式相较一般学科不同,新奇的是每次上课都会有几位同学推荐自己最近在读的书籍,此时课堂更像一场读书沙龙。大众面前袒露自我思考的经历确实让人难忘;每次回想同学们的精彩发言,我都为之惭愧,作为中文系学生,阅读文本的深度还十分欠缺,没有对主题内涵加以提炼总结、也缺乏世界文化意识。李老师委婉地评价我:你是一个适合讲故事的人。

   比较同时也代表着关注他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从问题出发,不是为比较而比较。简单的罗列异同是没有意义的,比较文学是三跨,杜甫与李白对比、莎士比亚的三阶段都不能称作比较文学,而是用比较的手法在书写文学。要带着问题去作研究,而我们的问题意识与学识水平紧紧相关。

   记忆犹新的是李老师分享丹麦访学的故事,是我第一次深度倾听跨国别的生活学习经历。不同地理环境下人文历史有着巨大差异,寒冷而漫长的丹麦冬天,确实需要一个香甜、美满的安徒生童话去驱散抑郁、温暖人心。

   不同文化导致作品的受欢迎程度也不同。在中国“边缘化”寒山诗歌在日本、美国却广受欢迎。由此体现,在各民族文化交流碰撞的今天,文学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话题。那些如寒山一样能够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接受的作品、作家与流派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重视。此外,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紧紧关联。翻译是传播的必要工具,对译者和译本的研究是比较文学必不可少的前提。就像施奈德对寒山诗歌翻译过程中的再次创造,就是促进寒山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钱钟书提出:“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谓比较诗学。”比较诗学要求我们学会古今对话、中西对话的两条思路,由此构成双重的四方对话。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也是以中外文化交流为基础和背景的。

   和而不同,周而不比。世界需要和而不同。如缺类研究的特殊性:律诗、绝句、宋词等典型标志汉语言特点的文体就不可能出现在印欧语系中。周而不比,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世界应该认识到抛弃文化中心论的必要性,拒绝一种文化对他种文化的压制。

   有人的地方就有寻求幸福的冲动,有文化的不同,就有交流的需要。承认差异,同时积极沟通展开对话,是我们应该具有的态度。

感谢李红叶老师耐心的指导,提醒我们画出课本重点段落有助于提升快速阅读文献、抓取知识的能力。课上漫谈式讲授让我深知真正的学习浩如烟海,课后资料的分享极大地丰富了专业学习的广度。

   比较文学课程的开设,也正是我们走向多元化、全球化文化观察视角的开始。

(一审责任编辑:周润佳)

(二审责任编辑:杨镇瑕)

上一条:一片冰心在玉壶——《唐诗》之我见

下一条:领口裙袖中的呐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