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在线文学旧栏目 >> 杂文 >> 正文

领口裙袖中的呐喊

来源:文学院在线作者:17级 尹爱灵
时间:2019-03-24 22:44:39点击:

    东汉徐熙在《释名》中解道:“领,颈也,以壅颈也。亦言揔领衣体为端首也。” “裙,下群也,连接裾幅也。”“袖,由也,手所由出入也。亦言受也,以受手也。”漫漫长路中,正是这一领、一裙、一袖,包裹着天下女子,道尽她们的血泪与欢欣,承载着她们呐喊。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中国向来把服饰作为礼仪的重要体现物,女子也被算作其中的一部分。千年来,不少女性被那些“正统”的礼教深深束缚,大到言行举止,小到衣领袖口,都有所谓的标准。在漫长的男权社会,虽处处被限制,女子们却能在一方小小的衣裳天地里展现自己的柔情与个性,捍卫着最后的权力。

     原始社会早期,中华大地上母系社会尚存。出于女性外出打猎的需要,此时的服装多半是兽皮树叶,且为了保暖遮羞,所以没有非礼勿视一类的礼制。这一时期,女人们肆意发挥才能,指点山河,选择伴侣。渐渐地,男性充当了家庭的掌权者,女家长的权力越来越小,直到微至尘埃。她们像蚕作茧一样缚在一层又一层仁义礼智信中。

    到了周代,制礼作乐,服饰等级变得森严。上衣下裳,五色为正,不可僭越。周王后的衣服就有六种,祎衣、揄狄、阙狄、展衣、缘衣、鞠衣,都是上衣下裳的连属样式,寓意女德贞一。其下又有诸侯、卿、士大夫、庶人阶层女子的服制。平民女子身上几乎没有什么色彩,仿佛一年四季就穿一件衣衫。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曾经难等大雅之堂的深衣风靡乱世。对这种衣服,《礼记》规定:“短毋见肤,长毋被土。”可以想象,女儿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长长的衣襟裹在身上,行礼跪坐皆规规矩矩。不过,也有例外,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文物诉说着女子的天性。一米六的女性墓主人却穿着两米的深衣,衣长及地,全然不顾规定,不禁让人感叹,这果真是楚国姑娘。

    衣饰在时光中变了又变,几乎和朝代更迭的速度一致。到了汉代,曲裾成了女子衣橱里的头面。在这个以瘦为美的时代,层层叠叠的长布展现着女性婀娜的身姿,垂胡型袖口包住皓腕,低开着的外领,露出里面叠成花朵形状的几层领子,配合着裙边随风飘荡,使身材更加纤细瘦弱。这衣服穿起来麻烦,女孩们却趋之若鹜,像在极力讨好定下这一审美标准的男子,生怕落后于旁人。但她们怎么想不到,用身姿取悦他人,始终是靠不住的。就像曾备受宠爱的赵飞燕,失去成帝护佑,悲愤自杀时,对轻盈的身材作何感想,是傲然依旧,还是冷眼谑笑?几经风雨,到了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崇尚修仙清谈。大名士曹植一首《洛神赋》更是写尽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神采。于是啊,从贵族小姐到白衣女子都疯狂追求着让当权者痴迷的仙子风格,促使了奢靡的袿衣出现。后来,战争毁尽了家园,她们也顾不得什么形似仙女了。就这样,袿衣和许多薄命女子一样,烟消云散。

    如果说,之前多数女子都迫于礼教甚至甘被束缚,那么,经过百年战乱之后,她们开始呐喊了。大唐气象感染着整个帝国。开放的政策带来了大漠深处跳着胡旋舞的胡姬。她们转动的裙摆旋到了女儿们心里。受四方影响,广袖深衣逐渐被窄袖坦领取代。充满异域风情的圆领袍、半臂、垮裤、皮靴、竖条下裙、石榴裙、齐胸襦裙装点着女性们的梦,也让大唐活色生香。彼时的女子或在上巳节里挑灯夜游,或在春日豪爽地脱下外裙当餐桌帷幕,或穿着胡服骑马射箭。在这个时候,她们将前辈作的茧削薄了,尽情展现着自己的风采。顺着这一趋势,唐末五代,服饰样式随心所欲,衣袖越来越宽,领子越来越低,裙子越来越华丽纷繁。以至于官方不得不出面管理。可以说,女子从未如此自信过。很多时候,她们不顾儒生的批判,不顾官方禁令,自顾自地打扮着。有武则天、太平公主、杨玉环等榜样,她们在这个大气磅礴的时代发出了专属女性的呼喊。

    不过大唐一梦终究是要醒的。到了宋代,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严苛起来了。这时的女孩们都以“清”、“瘦”、“奇”、“长”为美。狭长的宋裤、褙子把清瘦的女子包在三从四德的壳子里,前朝的红绿黄紫也褪成了当下寡淡的颜色。后来,理学一路发展,竟像是紧箍咒似的嵌在女性的乌发上。到了明代,理学登峰造极,男权进一步强化,圣人们呵斥着女子把脖子藏进立领中。同时,原本的窄裙变成了皱着千千褶的马面裙,宽大的琵琶袖遮住了女子的双手。这一系列改变都旨在把女子的风采藏起来,就像把什么东西包起来一样。虽然脖子被捂得严严实实,爱花心思的姑娘却在领上装点各式盘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明益宣王两位王妃精美异常,栩栩如生的金玉蝴蝶盘扣。在领口这一方小小的天地,女子用最温柔的方式抗争着。她们是柔弱的,同时又是刚强的。

   可惜历史是并不怜爱柔中带刚的女孩们,反而把更深的灾难带给她们。倒了清代,封建统治达到顶峰,受满蒙政权影响,汉族女子的服饰变得越发宽大。满族女性则穿着同样直愣宽大的旗装。这时,衣服色彩繁多,花色艳丽,装饰丰富,但丝毫衬托不出女性的美。那些衣服,只是个套子,套住的是男子的私人财产,而不是会哭会笑的人。清朝末期,战争带来了西式文明,终于,女性再一次看到了曙光。在自由而混乱的时代里,洋装、旗袍、西服、校服填满了女子的衣柜。这一次,姑娘们穿着完完全全是自己选的衣服走上街头,游行、采访、打仗、念书、革命,诠释着什么叫巾帼不让须眉。几千年的压抑开始大规模释放了,她们开始不受脚大脚小的标准束缚,她们的标准就是自由的人。其中更有勇敢者公开与专制男权抗争,高声呼喊着解放。

  这种女性解放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女子完全可以选择穿什么,就算是奇装异服也早已屡见不鲜。但是,这就完全代表解放、是在呐喊吗?我们必须严肃思考这一问题。即使在今天,许多姑娘依然被所谓的主流审美左右。可,这标准是是谁定的?是女性完全认同的吗?客观来看,随心所欲地穿并不意味着完全的解放。真正解放的表现应该是所有女性都散发出从内到外的自信,是在自己被标准化、物品化的时候振臂高呼:“我就是我!我有我作为人的价值!”

  衣服可以是文化,也可以只是一块布。在历史这块布匹的经纬中交织着女性的血泪与不屈。她们把这块历千年而不朽的织物留给我们,仔细一看,似乎写着一个大大的"人"字。

               (一审责任编辑:潘茜)

(二审责任编辑:杨镇瑕)

上一条:和而不同,周而不比

下一条:青蛇的迷踪失路——评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