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在线文学旧栏目 >> 杂文 >> 正文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从意象、情感、题材选择浅析中西诗歌不同

来源:文学院在线作者:16级 徐梦
时间:2019-04-07 21:26:30点击:

   朱光潜先生在《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说过:“诗的情趣随时随地而异,各民族各时代的诗都各有它的特色。”姑且论中西诗歌,二者之间向来存在着共鸣与矛盾的两面,像照镜子似的,既可见真相又可明不足,相互依存相互借鉴。现今从三个层面浅谈中西诗歌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之处:(一)意象;(二)情感,尤其是爱情;(三)题材选择。

    (补充:在此文中比较的主要是中国古代诗歌)

    (一)意象:

    首先谈到的是诗歌给人最直观的一面,意象。在中国,刘勰《文心雕龙》中最早提出了意象的概念,他用“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揭示出了“情景交融”,内意与外象交融契合的境界。而西方意象派诗歌运动领袖埃兹拉•庞德给意象下的定义是“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感情的复合物的东西”。两者的定义中,刘勰的定义更重在“物”与“情”的双重关系上,庞德的定义则更多地在于“情”与“思”的配合。刘勰的定义与中国诗歌中以景写情、借景抒情、借物喻志等大量手法的运用是相辅相成的,比如李白的《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诗歌中未提及一人,却通过意象与环境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位望月苦等、难抑思念的佳人内心丰富而细腻的情思。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很多诗歌都可以见到,比如刘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蝶恋花》中“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皆是以诗人所在之地或脑中画面的景物意象去描写环境、刻画人物、抒发情感。而西方中使用意象较多的诗歌则会带着更多的陌生和哲思色彩,那些意象不一定是诗人经历的、眼中的,有可能是诗人自己构建的陌生世界,而其目的也十分明确。比如波德莱尔《恶之花》组诗中《首饰》:

珮饰飞扬,莺歌燕语,

世界烁动着珠光宝气,

我心迷醉,心旷神怡,

声光一体,令我痴迷。

    这些虚幻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正是诗人描绘用来表达对这个社会的嘲讽和冷漠和表现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的中介,它们大多数是经过诗人脑海加工后的掺杂着强烈个人情感的产物,最终的目的就是表达一种直觉,并反应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中国诗歌中通过意象去寄托个人情感的细腻含蓄有很大的不同。

    (二)情感:

    提及诗歌,很多人应该首先想到的或许就是那一首首寄托着爱慕、思念、呢喃的情诗。而中西方诗歌关于爱情则有着很多的不同。

    其一,在中国爱情诗只算是诗歌中并不耀眼的一颗星星,而在西方,爱情诗歌算得上是主流。这与中国古代诗人大多是胸怀抱负的文人志士以及固守的英雄不论儿女情长的观念有关,导致我们目前能够读到的诗歌中很大一部分是关于保家卫国、壮志难酬、边塞生活、送别友人、自然风光等,而认为“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的“大男人们”在这样的环境和教育下也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思,更多的是借喜欢的人或妻子之口去倾诉自己内心的相思,亦或是说给早已不存于世的人。即使敢于表达自我的如女词人李清照也只会说:“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仍然是将内心那份欢喜隐秘的埋藏在低下头的眉眼中,而不是明目张胆的告诉心上人。若要是提起大胆而热烈的,会让人想起《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种海誓山盟已经是作者的用情至深了。相反,西方的诗人们不但不羞于表达,他们还要热烈的、直白的、夸张的、毫无隐藏的将自己的那份喜欢送至你面前。他们不仅不觉得表达爱意和歌颂爱情是一种不流于台面的行为反而推崇赞美这种勇敢的行为,比如说罗伯特彭斯被称为爱情诗的千古绝唱的《红红的玫瑰》以简单而直白的语言示爱:

你是那么漂亮,美丽的站娘,

找爱你是那么深切;

我会一直爱你,亲爱的,

一直到四海枯竭。

    其二,中国表达含蓄而内敛,西方表达开放而直白。上文也提到过了,中国诗人们往往很少直接去表达内心的情感,尤其是爱情这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隐私性的事物。因而我们从《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再到纳兰性德的“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都清晰地看到不论是爱慕、思念、追忆,种种情绪都用含蓄的文字默默诉说,具有一种朦胧美。相比较而言,拜伦曾说过:

请听我临别前的誓语: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我要凭那野鹿似的眼睛起誓: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有我久久欲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苗条的腰身,

凭这些定情的鲜花,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像这样浓烈而露骨的表白,放在思想保守的中国古代,是不可能的。而在西方,很多国家都流行这样风格的诗歌,甚至很多擅长写情诗的诗人备受女子青睐。这是两种文化环境造成的认知差异,一种是腼腆含蓄的东方古典美,一种是热情开放的西方浪漫美,每一种美都有独到之处,而现今彼此也相互学习交融。

    (三)题材选择:

    在题材上,中国诗歌的选择面更多会从社会、现实、自身层面切入,其中自身因素占的比例较小。比如说,气势宏大的诗歌往往会选择政治现实、志气抱负、保家卫国、边疆战斗、借古讽今;抒情诗歌往往会选择社会现状、赠别友人、家庭生活、游子思乡、思妇怨妇、田园风光、乡村生活;叙事咏物诗往往是从眼前场景着手选择山川河流、高屋建甄、繁华生活、生活之苦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古代诗人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以及对于探索自身诉求的特点。这和我们远古时期以及先秦以前以记录历史和生活为长的文学形式以及文学风格有关,从上古时期的神话到后来的《诗经》、《论语》、《孟子》、《淮南子》、《战国策》、《史记》等等,无一主要关注点不是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民生、政策等等,这是由于封建统治的影响,以及儒道佛三家不同程度的熏染,先集体主义后小家思想,先入世后出世,先大我后小我。

    而西方的诗歌则更加侧重于选择人与自然方面的题材,不论是关于人性、爱情、生活、历史、神话、命运等方面,其最终想要表达的还是以人为中心的观点。比如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揭露了社会和人性的丑恶;荷马史诗《奥德赛》歌颂神明与英雄;但丁《神曲》暴露社会问题和丑陋现实。而出发点呢,则与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存在主义”等等难以脱开干系。西方每个时期的诗歌都各有特色,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脱离“人”这个大话题。古希腊诗歌中歌颂的神明英雄其实是类人化的,中世纪的诗歌揭露也罢歌颂也罢其实围绕的还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到了十八十九世纪,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灵魂”和“生命”“生活”“命运”等等。

    总的来说,中西诗歌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同时也拥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文中所提到的观点都是就总体风格、大多数而言,并不能包含个例在内。比如说中国诗歌含蓄内敛,当然不代表没有热情奔放的诗歌;说西方题材重视人与自然,当然不意味着其他方方面面它就不在意了,这个需要辩证的客观的看待。“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是我对于艺术一直持有的一种美好希望,创造的根源在于多样性,不论中西,不论古今,为人类的发展有着进步意义的总归被珍视。

(一审责任编辑:范诗思)

(二审责任编辑:孙庆耀)

上一条:士人精神的传承与近代湖湘士人

下一条:通过王熙凤的人物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特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