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因素来自于你的内心。”
——题记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有的深处阴沟仍仰望星空,有的高楼万丈却止步不前。从合上书页的那一刻起,塔拉便成为我心中的指路塔,勇敢的她如一盏明灯,光亮而不刺眼,拉着我不断前行。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一本成长型小说,它主要讲述了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成长为自我的故事。作者塔拉·韦斯特福,出生于美国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爱达荷州的巴克峰山。由于家庭原因,17岁以前从未接受过教育,最终在哥哥泰勒的鼓励下,她自考杨百翰大学,开始重塑自我,获得新生,实现了对自己的蜕变。
塔拉从小生活在美国爱达荷州的一个摩门教家庭,四周大山环绕,静谧的山风轻抚了她的童年,也遮挡了她的视野,她的童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疼痛记忆。
从出生那一刻起,原生家庭也会随着出生到来。塔拉的父亲是个思想紧闭的人,信仰“上帝是他的旨意”,在封闭的大山里经营着一个废品场,终日带着孩子们在废品场进行各种危险操作。高空跌伤、废铁轧伤、爆炸烧伤……类似的疼痛已经变得如话家常,他们仿佛失去了对疼痛的感知能力。在书中塔拉描述到几次夜间在路上行驶酿成的车祸,但即便满地鲜血他们也坚决不去医院,因为这是父亲的要求。几次历经生死考验,在他们幼小的年纪里,没有五彩斑斓的糖果岁月,而是大灾大难,囿于一方垃圾场,和废铁烂铜相伴,混沌的金属味充斥全身。这是他们无法改变残酷的现实,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小小的年纪和弱小的心灵是很难与之对抗的。
如果不去了解她,我们不会知道她是一个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女孩。不曾知道她十七岁前从未进过教室,也不会相信很难相信,她那双写出惊天论文的手,十七岁前只为废铜烂铁和起重机存在。即便我们知道这些事实的存在,内心或许也不会有多大感慨,因为我们未曾经历过。家庭环境熏陶下,塔拉也会一以贯之地认为生病了可以不用去医院,西药是一种毒药,母亲的药方可治百病;刚上大学,她也不知道上完厕所要洗手,因为在父亲的教导下,只要她“不要尿到手上”就可以;她没去过教室,所以不知道教室有编号,更不知道有个词叫做大屠杀,最后导致引起全班同学的注视,不敢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种种这些新奇的体验都是她之前从未经历的,初次经历难免会不适应。这一切的起源不是源于背叛,是她所认为的教育。接受教育,去改变命运,所以她试着让自己看起来正常,然而回到家却发现这样的自己对家人来说同样不正常,因为两种环境下是不一样的世界。直到后来她从外面的世界里学到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像鸟一样飞出大山,离开家庭,寻求自我的想法愈加坚定,一定要去上大学。
所幸后来,真正走出大山的塔拉,像风吹过山野,找到了自己的栖息地,摆脱和废品生活的人生。因为信念,她内心深知,悬在巴克峰山上的命运之结不是死结,一定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打开新的道路,走出大山就是一种解法。
坚定了选择后,塔拉自学考取大学,进入大学后和教授交流,不断扩充自己的头脑。如她所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思考,我的起点是否就是我的终点——一个人初具的雏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实的样貌。”塔拉的思考随着年龄增长也得到了验证,她的故事告诉我起跑线不止一条,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命运已经不再由上帝掌控,而是自己本身主宰。而改变命运最好的方式之一便是接受教育,塔拉做到了,逃离大山,这不是背叛,更谈不上虚伪,而是追求内心深处的那个自我,不安于现状的那颗躁动的心,不愿被命运控制,而是自己掌控人生的内心信念。生而为人,不应信奉上帝,因为救命稻草的主动权始终在我们自己身上,故不必抱怨命运如何不公,生活如何艰难。比起塔拉,我们所经历的或许只是她所经历的些许皮毛而已。我们每个人也在追梦的路上,也许我们未曾遇到过她那样的艰难困苦,也未必每个人都能像塔拉那样坚定自我,跨过童年困境。拥有怎样的起跑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起跑之后如何一步一步奔向人生终点,遇到困境时怎样面对。在人生路上,当我们忍不住停下脚步时,内心想起塔拉,想起她所经历的种种,想起现实世界还会有如此勇敢的女孩在,就会明白命运之神只能是自己。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比一副强大健全的躯体更为重要,因为前者是根源所在。塔拉的逃离,不仅在于环境,更在于心中的信念。这一过程,有人叫它转变,有人叫它虚伪,有人叫它背叛,而塔拉称之为教育。正如书中所言“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而教育的意义,在于让我们像鸟飞往我们的山,成为一个更好的自我。
书卷静静地平躺在木色的桌面上,充满力量的文字在内心跳动:我命由我不由天。“我这一生中,这些直觉一直在教导我一个道理——只有依靠自己,胜算才更大。”巴克峰上,塔拉站在山顶,听火车的鸣笛声响过耳旁,手里拿着她的日记本,终于相信:依靠自己,必能战胜命运,完成灵魂的信仰与救赎。
(一审编辑:严新会)
(二审编辑:龚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