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主题征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关工委 >> “读懂中国”主题征文 >> 正文

千帆不尽,少年赤子心

来源:作者:聂桦
时间:2021-07-10 21:28:07点击:

莫任南,湖南新邵县人,1925年生。1949年毕业于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1955年调入长沙师专从事高等教育工作。1958年随院校合并到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讲授古代世界史,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同时担任湖南省世界史学会名誉会长。他潜心研究“丝绸之路”和匈奴史,曾发表大量新的观点引起海内外学者关注。针对西方“学者"歪曲历史,缩小、抹煞甚至诋毁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他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予以有力批驳,肃清其影响。他先后在《中国历史研究》、《世界历史》、《海交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外关系史论丛》等刊上发表近50万字学术论文,并多次获得省史学会和师范大学优秀论文奖。其代表作《古代游牧民族妻后母报寡嫂风俗》入编《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论文选粹》。重视科普工作,著有《宗教王国的奥秘》一书。名录入编《中国专家大辞典》、《华夏英杰》、《中国世纪专家略传》。1995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聘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曾锴说:“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少年,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语。声韵平仄间,已然感受到蓬勃的朝气。少年,不仅仅是穿着白衬衫、十几岁的花样年华,它是一种对于生命、对于理想的无限热爱的态度,更是一颗永远满怀希望的赤字之心!


【平易近人·少年长在心底的善良】

我去采访莫任南老师的时候,是阴天。天空中的云是有些压抑的,就像是在刻意显示出我内心的激动与焦虑。我在敬畏什么?我不清楚。但我确确实实走到了莫老师的家门口,敲开了莫老师家的门。

这是间大小适中的房子,摆设简单质朴,没有太多装饰。屋子里的光线有些黯淡,可这无法掩饰莫老师的精气神。他笑着同保姆阿姨一起忙着招呼我和伙伴们坐下,还去替我们拿来了板凳。当我接过凳子的那一刻,我的心里很暖,就好像有一处地方温柔的舒展开来。可是我又有些不好意思,怎么能让老师给我拿板凳呢?

然而老师却没有注意到我的略显尴尬的神色。他笑着招呼我们坐下,脸上的是从心底溢出来的高兴。保姆说老师现在都还是坚持每天出去散散步,锻炼身体。在听到这话的时候,老师也是很骄傲自豪的。我也觉得震惊,但更多的是敬佩。

我们闲话儿了一会儿,便开始了这次采访。虽然说是采访,可是在我看来,这像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的交流,更像是一个心怀着是赤子之心的少年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与热爱。

从容淡定,平易近人,话语中满是希望之意。

透过从窗户里照射进来的不算明亮的光线。我看见他的脸上那一道道丘壑,我知道,那里都藏着故事,藏着一老人对于生活的热爱,藏着一位老师对于教育的真挚,藏着一位学者对于学术的追求,藏着一个少年对于理想的执着与期待!


【国泰民安·少年融进血里的骨气】

“不负岁月,不负人民。”是一种信仰,也是许多人终其一生的追求,有人把它当作是嘴上的口号,有人却把它作为一个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莫老师的话语间无不透露出对于党和祖国,对于人民与民族的热爱。

他说:“改革开放这几十年,可以说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最好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很好。他提倡要强军、要精准扶贫、要反腐倡廉,这些都很好。现在真的是一个国泰民安的时代啊。”莫老师记说这些话的时候,透过他那双历经岁月的风霜,仍然满含期待的双眼,我看见一位赤子对于家国最为真挚的爱。这样的爱来得热烈,来得深沉,就像是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就像是难以抑制的钱塘潮。

我们都说学术无疆界,可是抛开学术,我们都有自己的归宿,都有自己的家国与民族。

莫老的家国情怀不困于狭隘之笼,他赞扬袁隆平、屠呦呦在各自学术领域对于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赞扬他们的普世情怀;可是莫老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来处与归处。他说:“以前条件不好的时候,有一些人借口利用国家的资源到外国去,去了就不回来了,不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样的做法要不得。那个时候,你看钱学森冒着好大的压力回国,这是很令人敬佩的!”

在莫老师的心里,学有所成,就应该用自己所学济世经邦。莫老的身上,流淌着中国式的儒者风范,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与品格。

莫老师不是党员,可他身上所体现的对于经世致用、社会发展、国家进步、人民安康的欢喜与祝福不比一个党员少;他的那一份赤子之心,不比一个党员差。

他虽然不是一位党员,可是他有着党员那样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格。国泰民安,是一位少年融进血里的骨,更是少年坚定下去的勇气!


【灿烂文化·少年扬在脸上的自信】

在采访的过程中,莫老师不止一次提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多次提到自己对于西方部分学者诋毁中国文明的不满。

“就像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从中国长安,经过新疆、中亚一直到欧洲,还有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这种文化交流是影响重大的。当时的西欧通过丝绸之路来获得我们国家的丝绸啊、陶瓷啊、还有我们先进的技术啊。当时我们国家是领先的。”

“还有唐朝的和尚玄奘取经。他到了印度后写了一本书,叫做《大唐西域记》。这本书记录了一部分有关印度的历史。现在有的印度学者要进行研究,都还要从这本书里面找史料,因为他们没有记录当时印度历史。”

莫老说出这些话的时候,是很自信的。简短的语言,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没有什么刻意的雕饰,简简单单。可是在这样的简单里,那种对于文化自信溢于言表。

现在我们总是在提倡文化自信。什么是文化自信,这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无论何时,无论身处何地,都会对于本民族文化存在一份浓厚的自尊心、自信心。这样的一份归属感源自于一个人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与研究,源自于一颗永远炽热的赤子之心!


【勤恳踏实·少年刻进生命的坚强】

走在学术研究这条道路上,我们注定是孤独的。有人半途而废,有人投机取巧,也有人勤勤恳恳,踏踏实实。莫老就是这样一个踏踏实实的人。

当我们询问道莫老师自己的学术研究经历的时候。莫老师的脸上有了一丝异于之前神色。他笑了笑,用自己虽然苍老但仍然很有力的声音说道:“你们问我在学术上有没有什么成就,我很惭愧。我自己在学术上没有做出什么成就。”

“这个学术研究啊,我自己认为自己确时没有做出太大的成就。但是在我们的师大,杨树达教授是我非常敬佩的。他的成就在国内国外都是得到了很高的认可的。现在有的学者搞研究,会吹牛皮,说自己写了好多书。哪有这么容易?十年磨一剑,能够好好写一本书就非常不错了的。所以这个搞学术研究,要踏踏实实,不能浮于表面,随便乱说。”

莫老的话让我想到了很多,也明白了许多。学术研究最忌轻浮骄傲。对比莫老所经历的艰苦岁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呢?

莫老求学研究的时候,缺乏典籍资料,也没有电脑。文章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书籍资料要麻烦老师去别的图书馆代借代还。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是自己呕心沥血得来的。在荒芜的日子里,莫老师勇敢的抬头、并望见了生命的月亮的。

“我就希望你们踏踏实实的,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像杨树达教授那样的人,回来好好报效我们的祖国。”这是莫老师对我们的期待,也是最为质朴、真挚的一份祝福。

在莫老师身上,我看可以看见很多很多人的影子。这些人里,有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脚踏实的学者,有爱党爱国的志士,更有无数满怀希望的前行者。这些人都一个共同的名字——赤子。他们不采浮术;不行伪事;不慕虚名。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他们“只是向上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

在采访的最后,莫老笑容满面。“这是一个好时代啊,我虽然老了,但是不愁吃,不愁穿,安享晚年,好时代哦!”

站在时间的角度,莫老师年事已高;可站在精神层面来看,他依旧是一位少年。他依旧怀着一颗拳拳赤子心,用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方式提醒我们认清明日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路。

采访去时,我心里轻飘飘的,可是脚步却很沉重;此刻归去,我的心里沉甸甸的,脚步却很畅轻。

采访持续的时间很短,但是我想,莫老师心中那一份炽热不会消散,那样一颗赤子之心在经历了漫长岁月的考验,在经历的历史长河的冲刷之后,洗净表面的沙尘,显现出璞玉般的光彩,会更加明亮动人。


(作者:历史文化学院 聂桦)


上一条:桑榆未晚霞满天,践行初心新作为——采访莫任南老师有感

下一条:他日毋忘化雨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