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主题征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关工委 >> “读懂中国”主题征文 >> 正文

大国弦歌数载,史家桃李千株

来源:作者:吕贻芝 夏睿敏
时间:2021-07-09 21:11:34点击:

大国弦歌数载,史家桃李千株

——记湖南师范大学李育民教授

百年中共,岁月峥嵘。2021年,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她百岁诞辰。忆峥嵘岁月稠,在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领导人民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的同时,一批批优秀的共产党人随着时代的浪潮踊跃而出,他们在党母亲的怀抱下茁壮成长,并在历史的舞台上做出杰出贡献。鲜艳的党旗在他们的托举传递下愈发熠熠生辉。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育民便是这一颗颗如星星般闪耀的共产党人之一。

作为学者,李育民在国内率先开创了近代中国条约制度研究,担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带头人,研究成果受到海内外学界广泛关注;作为教师,李育民承担本、硕、博多层次课程教学,培养了大批中国近代史学人才,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深受学生们的爱戴与欢迎。作为党员,李育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共产党人的精神贯穿教学与研究,致力于梳理共产党废约运动的历史贡献,并主张推进历史研究对社会现实的启示作用。他以发扬史学为坚定信念,为历史研究与教学做出了卓越贡献。

共产党的春风吹拂着李教授,他也借着这春风之盛,将史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到每位学子的心间。让我们走进这位与在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共同成长的老人,一同感受时代的脉搏与心跳。

一.岁月如歌,盛世相约

“愿得此身长报国”,个人的命运往往与国家命运紧紧关联。“我是八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李育民回忆到,算起来,那时的李育民已是一位准备毕业的研究生了。入党的历程在李育民看来并没有太大的波折或者困难。“我只是埋头专心做好自己的学业,并且一直坚持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政治理想。”这份专注于学业的定力使得他从当届的学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机会。但李育民的求学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是在时代动荡之中充满了坎坷。

十年动荡时期李育民曾在军营服役四年,后又进入矿场成为一名普通工人。彼时文化世界一地狼藉,能获得的书籍少之又少,但他未有退意,常溜进书店,用省下的钱将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一部部地买下,对历史学科的热爱也便如春芽般悄然萌发。1977年春季恢复高考,教育终于重回正轨,李育民在“连复习的书都找不到几本”的环境中,凭着对学习的执着和热爱,作为第一届考生顺利考入彼时尚未更名的湖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十几年的文化断层令李育民来到大学后如得活水,“我们那一代的学生心中都有个念头,觉得自己肩负着文化承前启后的重任”,正是如此,李育民更加坚定了刻苦学习的信念。四年来,他整日穿梭在教室与图书馆之间,逢周末看场露天电影便是唯一的娱乐。提起这段往事,眼前的老人面容中浮现出自豪的微笑。也正是凭着这股读书的劲儿,本科学业完成后李育民被时任湖南师范大学校长的著名中国近代史学家林增平先生留下做了研究生。忆起恩师,李育民言语中满是赞赏与感激:“林先生做学问非常扎实,讲究创新。同时,他也始终秉持着宽容精神,不仅对待学术研究,待人也是如此,彰显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儒雅与随和,这对我们学生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彼时学校图书馆藏书十分有限,信息获取渠道更是寥寥,研究生期间李育民为了写好论文,迢迢千里上北京国家图书馆查资料。在那个各自心怀梦想,跃跃欲试的年代,李育民安心留校读书,于小小一方书桌焚膏继晷地探索钻研,只为在历史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我们这一代人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李育民很感慨,“每个人都很努力,对知识都很渴望。”透过李育民深沉的双眼,我仿佛看到了在历文院古老门廊中匆匆赶路的脚步,看到了图书馆里翻阅资料时的翻飞书页,看到了名师答疑会上学生援疑质理的身影。八十年代,祖国教育资源在党的正确方针指导下越发蓬勃,如春日活泉一样滋养着培育着李育民这一代好学的朝气青年。

二.笔耕不辍,史学荣光

所有的认真与坚守终会得到岁月的嘉奖,在恩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李育民在漫漫求学路上闯出了自己的天地,他凭借着湖南人骨子里那股能吃苦、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国内学术界几乎空白的条约史领域书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李育民在《中国共产党反对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中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在废约运动中的贡献与作用。作为一位党员,李育民将他对党的崇敬投入到学术研究之中,并在一步一步深入研究中,加深了对党的贡献与作用的了解,筑起了一尊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共产党贡献的丰碑。他出版了《中国废约史》《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等代表性著作,先后主持五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在权威史学报刊机构发布论文百余篇,培养了一支中外条约研究队伍,在学术领域获得累累硕果。李育民与我们分享他的治学感悟:“研究重在求实,是一个综合集成,循序探索的过程。”虽然难免会有遇到瓶颈期的沮丧,但更多的是柳暗花明的喜悦。对于历史研究,脚踏实地就是唯一的捷径。

从初入大学的青年到如今年近古稀的史学巨擘,李育民一直在史学研究的道路上探求、摸索。他时常提醒自己:目前所取得的所有成就不过是史学领域中的沧海一粟。或许正是因为胸中常怀对史学的敬畏,才使李育民一次又一次地攀登着令人仰止的高峰。

三.史学传承,桃李芬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受恩师风采感染,也因怀揣育人以报国,培英以壮学的愿望,李育民走上了三尺讲台。初次登上讲台的李育民也和许多年轻老师一样,紧张过,懵懂过。但善于学习总结的他很快找到了授课的感觉。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李育民坚持采用“研讨式”、“辩论式”、“学术研讨会”、“交流式”等教学方法,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围绕话题进行激烈的辩论,他并不就问题本身表态,而是从旁点拨与引导,并对讨论进行总结和深化。这样的课堂激发了学生科研灵感,使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实在的提高。李育民清楚地认识到了“教学相长”,并将教学所得的经验运用于学术研究中。他的研究方向——条约史——正是在他开设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中受到相关书籍启发而开启的。

培养学生专业文化素质之外,李育民更加重视教师的育人职能,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在课堂上,李育民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近代史及其他相关的课程中,借风云激荡的中国百年近代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勉励他们奋发向上。同时,针对学生的模糊认识,进行理想教育,从古往今来人类对天下大同理想社会的追求、人类社会越来越走向进步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等方面,阐述共产主义必定实现的道理。在课外,他又是学生亲切的朋友与指路人。李育民积极指导学生各种活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只要学生邀请,他从不推脱。寸心言不尽,冰壶万缕丝。李育民相信,教育塑造个人的未来,点燃国家的希望。李育民在教育方面不断探索,言传身教,培育出大批优秀的历史人才,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输出着不竭动力。“江山代有才人出”,便是李育民心中最美好的祝愿。

结语:

李育民用渊博的学识为近代中国史学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用睿智的谈吐为莘莘学子在历史学习与研究上指明了方向。顺时代之风,秉奋进之志,李育民这一路走来攻坚克难,发愤图强,扶摇而上开拓一片全新天地,实是让人为之动容,为之震撼。李育民在治学与教学的过程中坚持着共产党人的精神,有一份光,便发一份热。春蚕吐丝丝不尽,李育民期待着看到孩子们踏上梦想的彼岸,走出自己精彩的人生。共产主义的光辉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共产党的精神也将这样生生不息地传递下去。

(作者:历史文化学院吕贻芝夏睿敏)

上一条:他日毋忘化雨功

下一条:一点中国红,万丈朝阳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