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曾言:“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曹植的文学成就实在令人钦佩。他的诗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充满乐观自信,洋溢着浪漫情调;而这首《赠白马王彪并序》则代表了他后期的风格,充满了悲愤抑郁之情,是一首充满泪水和血泪的控诉之作。诗人的情感为何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呢?故事发生在曹操去世后,曹丕登基之际,当时天下皆为曹氏一家,本应是值得庆贺之事,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啊,曹丕登基后,嫉妒多疑,对哥哥曹植百般刁难。曹植只能在危机中求生,不得已与曹丕斗智斗勇,时光流逝,煎熬不已……
这篇《赠白马王彪并序》描绘了作者曹植赠送给白马王曹彪的一首诗。全诗以时间和路程为主线,分为七章详细叙述,充满了作者的多重情感——不仅包含了对于现任皇兄曹丕的怨恨和愤怒,也表达了对亡兄的悲伤;不仅表达了对王弟曹彪的留恋和思念,也表达了对未来道路的迷茫和恐惧,读来令人感动,让人热泪盈眶。
第一章——朝会后返程的心情。讲述了诗人仕承明户朝见魏文帝曹丕之后,心情复杂地准备返回自己的封地鄄城。清晨离开京都洛阳,傍晚经过了首阳山,整个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变化。然而,当他面对伊洛广阔深邃的河流时,却发现前方要过河却没有桥梁可供通行,这暗示着前路的险阻和困难。作者心怀忧虑,觉得前方的道路难以逾越,寸步难行。只能乘坐小船在水上漂流,却遭遇汹涌的浪潮,因此心中不仅是对回家路的无尽怨恨,更多的是对曹丕的冷酷和残忍的怨恨,对曹丕派来监视他们兄弟的手下也是愤恨不已。回首望着京城,心中充满了伤感,不是因为留恋皇兄曹丕,更不是因为留恋那些“节气”的活动,而是想起在京城猝然离世的王兄曹彰,引发了作者极大的悲愤和恐惧,因此在远眺城阙时,心情是悲伤的,同时也涌现出一种恐惧,担心自己可能随时走上曹彰的不幸命运,生命岌岌可危。
第二章——归途中的困苦。诗人穿过荒凉的太谷关,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映入眼帘。前文提到诗人弃舟登岸,踏入山谷。不巧的是,大雨倾盆而下,道路泥泞不堪,积水横流,行路之艰难可与“泛舟”相提并论。这里道路难行,也象征着危险环境。接下来的“中途绝无轨”与前文“欲济川无梁”相呼应,再次凸显出诗人所面临的痛苦和威胁。水面波涛汹涌,山谷遭遇倾盆大雨,只得改变方向,踏上山坡之路,然而陡峭的斜坡直冲云霄,前方道路遥远而险峻。就在这时,马匹又患上了疾病。困难愈发加剧,矛盾日益激化,向东归藩的道路竟然如此充满险阻,似乎暗示了曹植人生道路的坎坷不平。
第三章——直抒心中的怨恨与愁苦。这一切在第三章中得到了直白的表达,心中的怨恨与忧愁溢于言表。在这个进退两难的时刻,作者不得不骑着生病的马继续前行,表明当时诗人已经失去了自由,只能返回封地,别无选择。因此,“我思郁以纡”,心中的忧愁如同一团结结。随后提出了自己和亲密的弟弟曹彪无法团聚的问题:“亲爱在离居。”这明确了写这首诗的直接原因。途中遇到了监国使者灌均,导致他们兄弟“离居”。灌均这个人,过去曾经“奏植酒醉悖慢,劫胁使者”(《三国志》曹植本传)。如今曹植欲在路途中与曹彪交流兄弟之情,但灌均却阻止,令曹植怀恨在心。他将灌均比作鸱鸮、豺狼、苍蝇等恶劣之辈。他们占据要道,混淆是非,导致亲情疏远。这其中必然隐藏着难以启齿的秘密和违心之言。受限于当时政治环境和身份地位,诗人无法直接表达对曹丕的不满,只能将怒火发泄在那些“使他们亲爱在离别”的监国使者身上,如灌均等。诗人表面上还要维护曹丕,似乎曹丕原本待他们很好,只是被“谗言挑拨亲疏关系”。“中更不克俱”这句话意味着中途改变主意不让他们弟兄同行,似乎曹丕本来没有明确让他们分路而行。曹植的用心是清楚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诗人受到势利小人的胁迫,心情沮丧愤慨,一时想要重返京城,但“欲还绝无蹊”,没有退路,只能在那里徘徊犹豫。
第四章——“人不如物”的感慨。曹植在路上徘徊,前途茫茫,自己不禁发问:但在这里又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呢?原来相思之情是无穷无尽的。“相思”指兄弟之间的关怀,也指他对曹彰的悼念和对曹彪的思念。在相思的苦痛中,面对着秋风、寒蝉、萧条的原野和西匿的白日。秋风没有温暖,寒蝉发出哀鸣,一片肃杀凄清景色。此外“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更引起诗人的无限伤感。在大自然中,鸟儿总能找到栖息之所,兽类也总有群体可依。然而曹植却无处可去,无依无靠,唯有感叹人生无常,只能黯然神伤。
第五章——哀悼兄长曹彰,感叹人生无常。他写这首诗的原因是因为深深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他感叹长叹又有何用?命运与意志相悖!曹彰离去后再也不会回来,留下孤魂飘荡在故乡,灵柩却寄托在京师。如果曹彰有灵魂,也会感到孤独。人生短暂,如同早晨的露水,一照阳光就消失了。随着年龄增长,时间流逝更快,诗人自知无法长寿如金石,只能深深叹息悲伤。曹植写下这首诗时正值壮年,年纪尚轻,却感慨“岁月匆匆”,仿佛已到暮年。这种心境反常,折射出他对命运无法掌控的焦虑。
在与兄弟曹彪相互勉励的第六章中,曹植意识到沉湎于忧伤对身心无益,于是果断放下忧伤,不再沉溺其中。他振作精神,与曹彪共勉,豪言壮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情绪由低沉转为昂扬,使诗篇气氛也变得开朗豪迈。他用“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来开导曹彪。告诉他:兄弟之间的情谊若能保持不减,即便相隔甚远,感情也会日益深厚。并非必须像后汉姜肱那样,常常同床共眠才能表达深情。尽管如此,诗人仍无法完全摆脱沉重的忧愤之情,因此最后两句“匆匆别离情,何时能不悲伤?”情绪突然转折,曹彰的悲惨死亡以及由此引发的兄弟相残的阴影永远无法忘怀和消除。、
第七章——泪洒离别。作者晚年如同被囚禁,时常受责,生活乏味,前途渺茫。经历了这次“会节气”和回国途中的困难,使他对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兄弟之间权力之争的残酷性有了深刻认识。曹植对神仙的虚无有所领悟,可谓一种觉醒。曹植感受到“变故转瞬即至”,曹彰的悲剧随时可能发生。人生百年,谁能掌握得了,曹丕随时可能加害于他,因此他说“永别无相见,何时执手再相逢”。希望您身体健康,最后我们含泪分别。
整首诗描绘了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悲伤又愤怒,这种情感在诗中时而激昂流转,时而悲哀徘徊。或许通过比喻,或让情景融合,或直接表达内心感受,或深藏不露,各种情感表达方式都只是“悲”、“愤”两个字的不同展现。从而形成了一个层次清晰、紧密相连的画卷式结构,带来了沉郁跌宕、如泣如诉的抒情效果。
(一审编辑:杨朝辉)
(二审编辑:曾锦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