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文学 >> 散文 >> 正文

孤灯挑尽,两处情深

来源:作者:陈昕
时间:2021-11-16 12:27:25点击:

孤灯挑尽,两处情深

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回忆起阒静黑夜中孤山之上那盏恍若神迹的明灯,如同一派岑寂中灼灼燃烧的无上希望,依然被那幅景象深深震撼。没有金碧辉煌的壮丽,小桥流水的诗情,在如墨漆黑,如铁阴冷中,那独明的光亮神圣而震撼人心。

我原先把它当做某座庙宇为祭祀山神而燃的庙灯。如今想起,再度揣摩,那原是山上人家给远行人留的一盏灯,因一种强烈的信任和期待内蕴于其中,方看起来如此神圣。那孤灯的光亮,对夜归人来说是一束希望,对于挑灯者来说,也是一种慰藉。

“孤灯挑尽”,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一句,指一个人孤零零对灯独处,深夜难眠。这种凄清的情状常见于古典诗歌,如“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无不是愁雾弥漫院深锁,重重帘幕密遮灯。为人留一盏孤灯,昏黄的灯光映照着忧愁或期待的面孔,灯火摇曳,牵动两地情思。如此着墨,一方面直写挑灯人日坐愁城的情绪,另一方面亦能折射出远行人忧愁心绪,结构上颇有回环之妙。

夜半难眠,孤灯挑尽,守着夜明灯的人,在等什么?

等人来,难舍难分的执着;等梦来,只争朝夕的忙碌。

高中时晚课补习回家,夜已深沉,路边的店铺早已打烊,只给我们留一张张冰冷的铁面。但我远观居民区,还有万家留着灯火,守候着那个孜孜矻矻在外学习的学子归来。在夜里,学区房永远是整个城市最简单而明亮的地方,它不掺杂灯红酒绿的迷乱嘈杂,只是纯粹的温暖和皎洁,渗透着爱的力量。尽管母亲工作一天已然十分疲惫,晚上十点以后才能回到家的我依然是每天都能看到她等待我的身影,喝到一碗她精心煲的汤。浓郁的汤汁,明亮的光影,凝聚的不仅仅是营养或是能量,更是对我的期望、深沉的坚守和执着。

每个晚上不休的灯影里,都有一个学子奋战的笔尖,一颗跳动的心脏。记得一位作家回忆他的高考备考经历:“等到世界都沉睡,我就像一颗失重的星星,垂在半天,孤独地闪亮。”所有的考生都一样,是厚积薄发、默默闪亮的星,等待时机,利刃出鞘,成为最耀眼的太阳。一瞬间,我又回想起了初三时为中考祈福时放飞的孔明灯。我们在灯上写下心愿,亲手放飞,纯白的灯罩,橙黄的灯焰,明亮的灯芯,乘风好去,扶摇而上,点染天幕,温柔了时光,慰藉了我们载着梦想长途跋涉的心灵。那些不眠的灯火,像不断眨动的眼睛,和只争朝夕忙碌着的我们一样,为了更加靠近我们的梦想而远行。

长路漫漫,日夜兼程,眺望夜明灯的人,在想什么?

想羁旅和归途,想家中深坐之人,想前路的希望。

异地归程,思乡思亲,从古至今,已是诗人百写千撰的话题。而你,在外读书或工作的孩子,是否会为“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而惆怅难堪,长夜难捱?是否看到窗外黑夜里的一盏盏灯,而想起家中的温存,夜半私语的温馨?是否会觉得——我所思念的人,现在或许也正看着这盏灯,想着自己呢?

在我生命的独特体验中,那盏灯是前进的希望。在外苦读的学子,熬夜加班的工作人,劳累之隙举首远眺微光,知道灯明处有人在等待,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安慰,是希望和动力的源泉。一如战场前方炮火纷飞,冲锋陷阵的士兵只要知道身后还有战友在支援守望,就能一往无前,所向披靡。

在文学作品中,这种两处对举互相呼应的形式十分常见。从他处落笔,写个中滋味,委婉曲折,情意却更显深切。香山居士《邯郸冬至夜思家》这首诗中“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句,落笔在冬至夜深时分,家人围坐在灯前谈论远行千里的自己的情状,反倒写出自己对家的苦苦相思。虽不言明谈论何物,朦胧之中,留白之间,思念之情却愈发明晰,无一“思”字,却处处是“思”情,无一“灯”字,却处处是灯影。灯,并非同一盏灯,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情,却是同种深情,一处相思,两处闲愁。中国含蓄蕴藉的情致耐得住时光的考量,不似烈酒穿肠,却像海棠无香,惹人迷醉。

一盏独明灯,千载情悠悠。古典意象中,孤灯往往是忧愁的象征,到如今染上我们自己的颜色,又平添一份坚守,一种坚强。孤灯挑尽,两处情深,这将是一个亘古不变的浪漫印记。

                                                                                                      (一审编辑:何佳旋)

                                         (二审编辑:刘小玉)             

上一条:云落进了秋

下一条:初遇·喜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