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在线文学旧栏目 >> 好书推荐 >> 正文

我与地坛

来源:文学院在线作者:文学院在线
时间:2017-03-12 23:17:32点击:

timg

【内容简介】

  《我与地坛》是作家史铁生的一本散文集。除了散文《我与地坛》,这本书还记录了他在地坛古园中的见闻和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几十年来的所思所想——关于母亲、舅舅还有自己… …其中更多的是抒发了自己对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他的文字充满着哲学思辨与沉郁感慨相互碰撞的火花。

【创作背景】

  作者是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timg (1)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著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曾先后获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等。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名家点评】

  即使今年没有任何文学作品,只要有《我与地坛》,就是文学的丰收年。——韩少功

  以我个人的判断,我觉得无论是从思想还是文学性上来看,《我与地坛》在中国当代散文写作中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值得我们去认真分析。——赵勇

  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蒋子丹

  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贾平凹

  在史铁生身上业已形成了一种坚固的东西,足以使他的精神历经苦难而依然健康,备受打击而不会崩溃。——周国平

18147506820607111

【经典语录】

  1.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2.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 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3.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4.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5.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6.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 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是毕竟不早了。

  7.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8.眺望越是美好,越是看见自己的丑弱,越是无边,越看到限制… …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这样,我听见,那犹豫的音乐是提醒着一件事: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这大约就是佛之慈悲的那一个悲字。慈呢,便是在这一条无尽无休的路上行走,所要有的持念。

  9.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若在安静中寻找地坛…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作品鉴赏】

  地坛之于史铁生,无疑是灵魂再生之地。在那里,他以绝境之身“回到生命的起点”,并开启了“写作的零度”。多年后,史铁生回忆道:“一进园门,心便安稳。……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以及生命自古而今对意义不息的询问。”(《想念地坛》)这段彻悟之言道出了史铁生之所以成为中国当代文坛最为纯粹最为持久的灵魂的文学的写作者的所有奥秘。这奥秘发源于《我与地坛》之间。《我与地坛》用充满冥思、忏悔、内省、梦想、悲悯、祈祷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从生命的虚无出发、纵深切入、盘旋上升的立体的灵魂的故事,通过对自我在世的反复观照和深切领悟以及在苦难与虚无的人本困境中对自我意义的实践和建构,展示了一个“诗性生命存在”如何“存在起来”并趋向神性的过程,从而向世人昭示了一条永恒的灵魂救赎之道。

  … …

  《我与地坛》结尾是一段绝妙仿若天成的文字,像飞鸟般地具有一种生命的自由轻快,又像大山般地具有一种生命的庄严沉稳。史铁生绘出了自我生命的三种不同样态:向往的孩子,缠绵的情人,安详的老人。在时间中的自我就是这样处于稍纵即逝的无常,但是这无常却又仿佛太阳永恒的轮回往复,“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史铁生因而想到自己“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孩子老人,日出日落,悠悠万古时光,如此宏伟的时空架构中,任何的生命都不曾失落,任何的生命都不曾全然消失逝,每一个生命个体既能够保有自己又能够包容万有,从而呈现为一种博大、深邃、浩瀚的存在。史铁生的超越之处是,这种不朽的超时空存在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为推崇的“天人合一”境界貌似神离。它不是个体精神灵魂无冲突地融入自然这一绝对本体的彻底解脱与安妥,而是无限运动发展的内在冲力;它不是让心灵固守着与外部世界混沌的简单的直接同一,而是将一种真正超越性力量置于个体的内心;它不是个体自我意识的泯灭与生命意志力的消解,而是爱的自由与意志的充盈与张扬;它不是以个体生命为绝对中心以收慑来融入宇宙自然的自居自怡之乐,而是诸多灵魂的相遇与所有人参与的共感欢聚;它不是对人生终极关怀的最终搁置,而是对一切不幸命运救赎可能性的执着追寻。——朱七春《生命困境的突围与生命境界的升华》

(责任编辑:李佳欣)

 

上一条: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下一条:瓦尔登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