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在线文学旧栏目 >> 游记 >> 正文

古城印象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凌之
时间:2013-06-22 23:02:00点击:

凤凰,无疑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美的小城。

对于凤凰最初的印象,是缘于高中语文课本里选自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纯真质朴的爱情经历,故事背景被选在了一个烟雨迷蒙、与世隔绝的古老小镇,优美的景物如清澈潺潺的沱江水,古朴悠远的吊脚楼,悠闲穿梭的小木舟,清亮淳朴的苗家歌声展现给我们的仿佛是一个不被外界喧嚣侵扰的世外桃源。而促使我不顾一切,远赴湘西边陲的,却是凤凰县的那句旅游宣言:为了你,我已等候千年。

走在凤凰古老的城墙上,抚摸那一垛垛老墙,似乎能听到历史渐去渐远的脚步声;踩在一块块块青石板铺就的悠长小巷里,希冀逢着一个丁香一样撑着油纸伞的姑娘。

沱江风光

凤凰古城,地处湖南湘西州,这里依山傍水,小城群山环抱,清冽的沱江从城中静静地穿过,沱江之水依然清澈,尤其是上游,水底长了厚厚的水草,在缓缓的水流中袅娜若女子的裙裾,使人想起康桥柔波里,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下游的江面上,一只只篷船悠悠划动着,船的四角挂着红灯笼,船上备着长短不一的桨供游客划动,载着游客的游船溯流而下,激起一阵阵浪花,船夫婉转的苗歌声,游客兴奋的欢笑声,糅合在宁静的沱江水里。临江的一座座吊脚楼像母亲守护着孩子一般守护着沱江,春夏秋冬,无声无息,不离不弃。

沱江的两岸是由青石板铺成的三四米见宽的路,路上相当热闹,有摆小地摊卖当地手工艺品的,各式各样,色泽鲜艳,有提供苗族服饰帮人照相的,放眼望去,穿上民族服饰的男男女女似一朵朵莲花开在了沱江上,不失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还有不少卖花环的古城人,他们中间有风烛残年的老人,有稚气未脱的小孩,他们一边热情地招徕着顾客,一边手中在不停地编制着从山里采来的野花,不一会儿,便编成了一个漂亮的花环,很多游客买了戴在头上,游走在古巷中,不知不觉,古城里便被那些不知名的野花缀满。

我常这样想,一个景点的旅游资源,如果只有山或者只有水,都不算是完美的,只有雄伟的山与灵动的水的有机结合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而凤凰,既依托其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位于沱江之畔,碧绿的江水从古老的城墙下蜿蜒而过,叠翠的南华山麓倒映江心,犹如"一幅浓墨浅彩的中国山水画",难怪每年那么多人宁愿穿过千山万水,也要一睹其芳容……

古城夜景

夜幕降临,沱江水依旧静静地流淌着,江边吊脚楼的轮廓依稀可见,古老的水车依旧缓缓地转动,两岸的灯火渐渐燃起,璀璨夺目,小街两旁点着烛光的银饰摊越来越多,从酒吧中偶尔传来激情高昂的音乐声,而江面上,那一盏盏被寄予了祝福和希望的河灯,默默地流向远方。

幕色中的凤凰,四处弥漫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让人忘了置身何处,今夕何夕,曾在哪里,有着怎样刻骨铭心的牵挂……

斯人,扣我心弦

我的镜头中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的神情、动作,生活片段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像古城的山山水水一样,难以忘记!

第一位老人是我在沱江一座桥上看到的的,位于沱江上游,那座桥有好几个摆点的本地人,一两个背篓、凳子扣于青石板上,上面盖一个竹盘,竹盘上摊开一张红色或黄色的绸布,上面琳琅的是一些带有苗族特色的手工艺品,五颜六色的。桥上鲜有人过,不免生意冷清,摊主也少有激情,像蔫了得茄子一样,无精打采的,有的甚至在打盹。我们经过这个老人的时候,她已经睡着了,安安静静的和面前的小摊融为一体,仿佛一幅画,不忍心去打扰。她已经很老了吧,身子骨那么羸弱,脸上纵横的皱纹写满了岁月的沧桑,皮肤也变得干枯,紧锁着身子瘫坐在那里。我想起了我的老外婆,也是这样的年纪,也是这样的状态,生命像一盏快要燃尽的油灯。唯一不同的是,她还在这里自食其力,守着一份沉寂与孤独,甚至还会在睡眼惺忪之际,世俗地与游客讨价还价,还要背着沉重的竹篓,一个人沿沱江回家……

第二个小孩,是在勾良苗寨之行中遇到的。彼时,我们正准备返回古城,上车之际忽然瞥见不远处草地上坐着一个小男孩,右手按着一个游客扔掉的冰红茶空瓶,左手漫无目的地扔着石头,眼神忧郁地望着远方。他的这种安静、孤孑、忧郁让我觉得惊诧,心想才不过八九岁的孩子呀,又在这暑假期间,怎么没和小伙伴们嬉戏呢?寨里寨外,乐此不疲……他的眸子怎么没有属于这个年纪的清亮反而是深沉的忧伤?他在想什么呢?有着怎样的经历?他的父母呢?~~我们远远地看了他好一会儿,甚至在上了车之后,仍然探出头回望,可他仍坐在那里,仍是先前的神态,不知后来远去的汽车扬起的飞尘,有没有沦陷在他的眼眸……

第三幅剪影,是在黄丝洞古城(建于唐代,黄丝洞古城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城)的剪影。一条寂静幽深的巷子里,四个女人坐在凳子上,一个女人在做针线活,三个女人在旁边看着,在镜头对准她们的刹那,她们不约而同抬起头来,朝我们这边看。这着实让我尴尬。我留住她们,是因为欣喜于她们的恬静与心灵手巧,在这荒凉的古城里,无疑是一道亮色……

最后的两个小女孩,是听涛山下,沱江下游的纪念。雨后的黄昏,我们泛舟而下,泊在一酒家门前。我们刚上岸,便被两个小女孩拦住,囔囔着请求我们买她们编织的蚱蜢。蚱蜢是由嫩黄的棕叶编制而成,栩栩如生,精致可爱。在我们观摩的时候,那个小一点的女孩对我说,你买她的吧,她是来攒学费的,我一听,肃然起敬,便决定买,想着虽然无多大用处,却可以成全一颗懂事的灵魂,也算是功德无量。我起先以为两个女孩子是一家的,后来才得知是两家的,大的读四年级,小的读一年级,都是附近的村民。我们分别向一大一小买了一个,小女孩子显然没大女孩技术娴熟,打算卖给我的时候还没织好,在我折回的时候,却卖给了别人,情急之下,就地捡了个其他游客扔掉的递给我。

后来,我邀她们照相,小女孩非常害羞,慌忙躲到大女孩身后。那时,天快黑了,她们身后的沱江笼罩在一片朦胧中,她们将手做成牛角的模样,十分可爱。再上船,逆流而上,她们一点点地模糊在我们视野里,我知道,随着沱江水载着一批批的游客靠岸,她们又会热情地迎上去,展示手指间翻飞而成的蚱蜢。你不忍心拒绝她们,看着她们黝黑的脸膛,陈旧的衣裳,你会不由感慨,在这湘西边陲,若不是生活所迫,这些孩子也许还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还和同伴们一起玩泥巴,过家家,而不是过早地涉及商业,涉及世俗。不过我希望她们是快乐的,诚如我看到的她们一直笑呵呵地,很轻松地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一样,也许,她们不觉着苦,俨然把这当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游戏……她们的眼神还很单纯,笑容依旧灿烂,我一直记得,这是最重要的……

从文墓地

印象中的名人墓地,都是颇有讲究的,不管是现代墓地还是有历史的墓地,在选址合乎古人的风水之术地情况下,都会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致力于绿化,都会不忘安排一些景观如几块气势恢宏的石碑,上面刻着名人的生平简介以彰显其身份地位,或是立几尊雕像以供后人瞻仰,然而,我看到的沈从文墓,其简单、平凡,彻底颠覆了我先前的意识形态……

沈从文墓地位于沱江畔的听涛山,从古城的东门城楼外的虹桥前沿江下行几百米,到达听涛山,从山道向右拾阶而上,不远处便能看见一块石碑,上写“沈从文墓地”5个遒劲大字。再不远处置有一块竖长的石碑,上面刻有著名画家黄永玉为表叔沈从文题写的碑文:“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墓地建在一块狭长的小草坪上,没有坟冢,只树有一块天然五彩石,石正面镌刻的是沈从文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石背面是沈从文的姨妹的撰联:“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些碑文、手迹、撰文都是之前接触过的,如今再切身体验,便有更深的领悟,这是一首藏尾诗:“从文让人”透射出先生一生的高风亮节,真真切切地道出沈从文的性情品格与文章造诣,是沈从文一生的写照。墓地清幽静谧,绿树环绕,墓地上和草坪上摆放着许多野花和编制而成的一些蚱蜢、蝴蝶、烟蒂,这些都是游客的敬意。

沈从文墓地静静地藏身于听涛山上,一如它的主人那寂寞、平和、优美得不可比拟的人生和文字……

有人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在路上……”诚然,我喜欢看书,也喜欢旅行,每到一个地方,便会对那里独特的山山水水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除了这些感官的收获,自己的灵魂也找到了契合点,进而人生境界也有了一番提升,无疑,凤凰古城便是这样一处好去处。

(责任编辑 丁维维)

上一条: 厦一站,幸福

下一条:【恋恋风情】梦萦边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