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在线文学旧栏目 >> 杂文 >> 正文

美在秋水苍茫间

来源:文学院在线作者:17级 凡哲汝
时间:2018-12-08 22:28:32点击:

    秋水苍茫间,芦苇萋萋处,辗转又反侧,伊人何处寻?一江秋水,几片芦苇,烟雾氤氲,上下求索,蓦然回首,吾爱却在水一方。朦胧、凄迷、企慕……种种情思缱绻在心头,忘不了,也割舍不下。仿佛茫茫天地之间,只剩下我和一江秋水之隔的伊人。

    就像人们感到秋天来临就会生出一种韶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一样,人们的审美意趣也蕴含着一种共通感。芦苇、秋水、露水、白霜等景物自身清冷纯澈的特点,常常带给人感官上的寒冷清冽感觉,并且这些景物共同指向一个意象――水。这里的水不是阳春三月潺潺的细流,不是盛夏奔腾的洪流,也不是凛冬冰封的江面。而是深秋时节冷凝成液态的露水,凝华成固态的白霜,淙淙流动着的江水,还有笼罩在空中缥缈的雾气。在这里水的形态是多姿的,灵动的,变化莫测的。好像这秋天的水随时会变动、流转,会从江河里变幻到芦苇丛中,又从芦苇丛中变幻到半空里。这使得整幅画面都呈现出一种被秋水浸润、萦绕的感觉,而秋水的氤氲、缥缈的特点赋予诗歌的整个意境以含蓄、朦胧之美。

    《蒹葭》诗歌语言于平淡自然之中蕴含着深意,以苍苍蒹葭起兴,反复叙说蒹葭、白露的情态变化,其根本目的是要展现抒情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世界。顺流而下也好,逆流而下也罢,伊人却只能永远隔水遥望。这种爱而不得,思而成狂的心情落笔端确是颇为轻盈的水雾濛濛似的哀愁,这是诗歌语言内指性的特点,不是依据字面意思指向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向内指向主人公细腻纤巧的精神世界。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含蓄的语言风格也具有朦胧的美感。

    越是强烈的情感体验,越需要情感表达的节制化、艺术化。从艺术形式与题材情感的关系来看,合理贴切的形式能够给予题材情感一条畅通无阻的抒发渠道,并且能够使生活中原始的野性情感升华为透彻深刻的情感思想。明代画家顾凝远在《画引》提出的“深情冷眼”的观点,所谓“深情”就是诗人以饱满纯净的情感,投入写作之中。“冷眼”就是用艺术化的手法让激情澎湃的情感潮水,以姿态万千的方式得以疏导、升华,最终能够使读者获得一种舒适的审美体验。《蒹葭》中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慕悦思念之情并没有像洪水猛兽一样毫无节制的迸发出来,而是经由一种凄迷朦胧的意境氛围,缓缓地倾泻出来,但抒情主人公的深情并未减少,反而经过艺术化的处理之后,思慕之情显得更加成熟深刻。

    钱钟书曾在评《蒹葭》美学境界时说:“睹奇卉,闻远香,爱不能即,愿有人为之津梁,正如可看而不可求,隔河无船。”伊人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即,虽不可即,仍然心向往之。企慕情境不仅适用于男女相爱,而且还可以推衍至成为一种超越时空、跨越地域限制的普世境界。大约后代的桃花源、蓬莱仙境乃至乌托邦都与此中情境分不开。伊人如花隔云端,虽隔云端,但只要能够远远望着她,心下也是欢喜的。心之所向,虽不能至,仍心向往之。

    秋水苍茫间,芦苇微微处,我知道,美正在此时等候酝酿。

(一审责任编辑:于一博)

(二审责任编辑:杨镇瑕)

上一条:无名之辈——观电影《无名之辈》有感

下一条:漫谈语言美学在辩论比赛中的价值

关闭